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红楼之挽天倾 第1982节

  贾珩剑眉挑了挑,面色阴沉如铁,沉声道:“来人,押下来,严加看管。”
  这时,锦衣府卫拖着已经瘫软在地的桂嗣哲以及其儿子,一并拖将出去。
  贾珩转而看向金堉,道:“金议政,你我去祭拜一下朝隙峄毓斯uo大君去吧。”
  金堉点了点头,也不多言,随着贾珩一同前往宫苑的祠堂。
  那里摆放着李氏朝鲜一族的灵位和画像。
  前朝鲜大君李淏死后,阿济格与鳌拜为了拉拢朝鲜士民,并没有做出辱尸之举,而是着在王京城中的李氏宗族安葬。
  而后,灵牌移居至李氏宗族的祠堂,供李氏一族祭拜。
  待到傍晚时分,城中的骚乱也渐渐平息,一张张安民告示贴出,城中的大族的心思暂且安定下来。
  只是一些原本担任伪朝议政府、司宪院、司谏院,并六曹官员的世家大族,一时间惶惶不可终日。
  开始通过这一些旧关系,甚至通过反正军将的关系,打算求见卫国公贾珩这位朝鲜太上皇,或者是朝鲜领议政金堉。
  打算借助朝鲜领议政金堉的关系,请求朝鲜世子的宽宥。
  金堉回到位于王京城中的金家旧宅,就接见了这些昔日的同僚。
  主要是想借助金堉,向新任朝鲜大君求得宽宥,但都被金堉打了个哈哈,并未给予明确回复。
  而另一边儿,汉军也全面接管朝鲜王京城防,派出军将维护秩序,救治伤兵,清理尸体。
  随着时间过去,朝鲜整个国家势必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氛围,随着崇平十九年的春季即将到来,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场面,就在眼前。
  第1378章 崇平帝:好,好,子钰真是常胜将军啊。
  朝鲜,王京
  待到傍晚时分,贾珩也从祠堂返回,来到议政府的后院的下榻所在,刚刚迈过门槛,进入厢房,抬眸就见到一袭飞鱼服打扮的顾若清。
  顾若清英丽双眉氤氲起担忧,清冷目中满是关切,说道:“外面的事儿都忙完了?”
  贾珩点了点头,说道:“善后的事儿多着呢,怎么可能忙完,不过,等过了元宵节,咱们就行返京。”
  说话之间,落座在厅堂的一张太师椅上。
  顾若清款步盈盈,缓缓来到贾珩身后,此刻双手帮着那蟒服少年捏着肩头,说道:“朝鲜这边儿要就交给那位穆小王爷?”
  贾珩心态也有几许放松,柔声道:“让他主持朝鲜相关事务,咱们过完上元佳节,就坐船出发。”
  他与顾若清虽然在一起,但其实培养感情的时候并不多。
  顾若清“嗯”了一声,美眸之中现出思念之色,道:“这次回去,不在盖州和海州,见见师妹吗?”
  贾珩道:“她在盖州和海州,协助领兵,去一趟也行。”
  他还在犹豫要不要让潇潇带回去,如果他在平灭辽东之时,京中没有潇潇坐镇,通风报信,似乎也不大方便。
  万一他在前线打仗,京中再出了新的变故,不知京城中的情报,就是两眼一抹黑。
  “想什么呢?”顾若清伸出纤纤素手,在贾珩眼前晃了晃,面上有些疑惑。
  贾珩道:“没想什么,再想回去的事儿呢。”
  回去以后,如果崇平帝提出封赏,就给妙玉请封个诰命夫人。
  毕竟给自己生两个娃了。
  当然,说不定甜妞儿会将宋妍赐婚给他,毕竟这也是一个赐婚的由头儿。
  ……
  ……
  在之后的几天,随着朝鲜王京城被攻破,原本在外流亡的朝鲜国王世子,李渊也自忠清道的忠州,踏上了返回王京城的旅程。
  而后,自朝鲜王京传出的檄文,发于咸镜道、黄海道、朝鲜地方门阀势力在得到朝廷“只诛家主,余者不问”的承诺以后,也纷纷向王京的朝鲜议政府输诚。
  贾珩又在之后的第三天,举办了隆重的祭拜朝鲜孝宗李淏的仪式,用满清之大将鳌拜的头颅,祭拜朝鲜孝宗以及罹难的忠臣义士,筑造鞑寇乱朝之碑,纪念死难军民,以此延揽朝鲜普通百姓军民和士林之心。
  崇平十九年,正月十四——
  这一日,贾珩在王京城中辟署办公,主要是对朝鲜的兵备力量进行全面梳理。
  朝鲜的兵马武职机构,分为五军营(训炼都监、御营厅、禁卫营、摠戎厅、守御厅)、内三厅(内禁卫、兼司仆、羽林卫)、训练院、世子翊卫司、扈卫厅、捕盗厅、镇抚营、管理营、龙虎营等。
  兵马番号众多,管理混乱,军将掣肘严重,大抵有着十余万兵马,极不容易为汉将控制、管理。
  这显然与贾珩既定的“削朝鲜之兵,括其疆土、人口,以实汉邦”的国策战略不符。
  而贾珩接管王京以后,首先是裁撤兵丁,精简机构。
  五军营只保留御营厅、禁卫营和守御厅,谓之一营二厅。
  由三万水师的汉将担任都总管,以忠清、全罗、庆尚道三位大将担任都提调,拣选朝鲜军卒精锐,聚集了朝鲜的十余万大军,用以北伐所需。
  内三厅则只保留内禁卫一府,谓之内卫府。
  官将员佐则由锦衣府卫与京营大将担任,兵马控制在近万,用以守卫宫城。
  为此,陆续裁撤掉镇抚营、管理营、龙虎营等番号,只保留扈卫和捕盗二厅,用以维持王京城内的治安和官吏的保护(监视)。
  其主要目的是谋求朝鲜兵马与大汉的集中指挥,兵马番号过多,就容易被多人掌控、插手军卒调动。
  这是朝鲜国王当初为了平衡、掣肘诸方军头的势力,不使军令兵权出于一门,而威胁王权的手段。
  这显然与大汉集中管理、部署的战略违背。
  为此集中兵权,打的旗号,自是有利于北伐,征讨辽东,为孝宗以及罹难百姓报仇。
  这从大义名分上,并无什么问题。
  这次朝鲜之乱,女真鞑子在朝鲜诸道府烧杀淫掠,可以说极大地激起了朝鲜百姓的怒火。
  但此举,无疑引起朝鲜议政金堉的疑虑和警惕,今日又在几个仆从的陪伴下,来到了贾珩所在的官署,想要试探一下贾珩的态度。
  官署,议事厅堂中——
  贾珩看向金堉,道:“金议政,不在城中安抚百姓与士林,怎么有空到我这里?”
  王京城破以后,城中百姓与士子渐渐归治。
  金堉笑了笑,说道:“卫国公,老朽有一事不明,特意向卫国公请教。”
  贾珩端起茶盅,轻轻拨弄着茶沫子,道:“金议政,有何事不明?”
  金堉道:“近来,三道军将提及,原是三道兵马,卫国公却要划归于汉军管理之下,双方语言不通,不知如何协同进兵?”
  贾珩放下茶盅,淡然说道:“金议政有所不知,这不过是为了共同指挥、部署,以便平灭辽东,再说先前的叛军,曾经反叛过王室,如不加裁撤、打散,一味融于军中,只怕影响朝鲜安定,再说府库之中的粮秣也供应不及。”
  先前的桂嗣哲以及王京城中的兵马,忠诚度显然要受怀疑。
  “五军营的兵马不论,那内三厅乃是守卫皇室的兵卒,卫国公这次为何还会调整?”金堉忍不住问道。
  贾珩正色道:“这次王京城被破,不少军将和世家大族反叛朝鲜王朝,又行反叛之举,可见朝鲜一些兵将多不安分,我大汉为李氏宗族而计,也该对王室予以保护。”
  他就是要借此,全面操控朝鲜政局,当然,这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时间酝酿、铺垫。
  金堉闻言,盯着那蟒服少年,一时间,心头只觉阵阵发冷。
  如果还不知道这位卫国公打着什么主意,那可真是白活了这么多年。
  尤其是,已经有日本这个前车之鉴。
  这就是驻军,进而把持朝鲜的政局,从而加强对朝鲜的掌控。
  可这时,汉军强大,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金堉心头尽管有气,但反而冷静下来,准备思量着破局之策,或者说如何在平灭辽东以后,摆脱汉廷对朝鲜的控制。
  如此一来,先前对那些地方道、府的门阀家族进行拉拢,的确是集朝鲜之力,为将来的独立自主而谋划。
  贾珩道:“金议政,在想什么?”
  这头老狐狸,定是在想如何摆脱大汉对朝鲜的控制,大抵是通过联络朝鲜的整个力量,在大汉平灭辽东以后,谋求自立。
  不过,先前的招揽和对朝鲜大族的怀柔,将来会成为金堉的罪名。
  此刻,双方都想好了未来的朝鲜政局的走向。
  金堉改口问道:“卫国公,不知汉军这次平灭辽东,何时动兵?”
  贾珩轻声说道:“也就在明年三月份,朝鲜这边儿,由穆总督负责,一应筹措粮秣与训练兵马,补充事宜,还望金议政鼎力相助。”
  前日,他已经向京中递交奏疏,以穆胜为朝日总督,总揽朝鲜和日本军政事宜。
  这无疑是东平郡王势力的一次拉拢,或者说,到了他这个层次,也该在地方和中枢进行一些布局。
  金堉道:“卫国公放心,女真鞑子为我朝鲜世仇,彼等想要奴役我朝鲜百姓,我朝鲜上下势必与其相争到底。”
  贾珩闻言,心头微动,这金堉此言,更像是对大汉说的。
  只是,哪里来的朝鲜百姓?又有多少人在很久之前是汉人?
  贾珩道:“金议政,此外在仁川设立港口,两国加强海贸,让中原的丝绸、茶器运至朝鲜,也能缓解朝鲜百姓的生计之难,金议政以为呢?”
  仁川之地濒临出海口,可以作为与大汉山东等地的贸易港口,完成对朝鲜的经济殖民和货物倾销。
  时间一长,经济依存,也就能顺势融为一体。
  金堉听着那蟒服少年所言,心头愈发警惕,但现在那位少年国公态度强势,金堉也不该违逆,只得应道:“两国能够加强往来,如此也是一件好事儿。”
  贾珩点了点头,说道:“仁川港口的建设,就由这次投降的朝鲜伪军士卒出力,彼等反叛朝廷,虽然反正之后,朝鲜王室和朝廷都不再罪之,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彼等应该去港口建设仁川港。”
  金堉闻言,苍声应是。
  贾珩看向心不在焉的金堉,如何不知老者心头已起了担忧,倒也不以为意。
  待金堉离去,一旁的顾若清款步而来,轻声说道:“这样会不会引起朝鲜大臣的不满?”
  贾珩道:“不满?总归是有不满的,只是我大汉千里迢迢来打女真鞑子,也不是做菩萨的。”
  顾若清道:“那朝鲜方面会不会在朝廷平灭辽东的战事中,从中作梗?”
  贾珩冷声说道:“他们不敢,朝鲜如果那样,当真是两头不靠,只有灭国一条路可走了。”
  朝鲜唯一的机会,就是寄托大汉的政局变化,比如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之类的戏码。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