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红楼之挽天倾 第1983节

  比如他在朝堂上斗争失败,或者被崇平帝猜忌,那样新的掌权者,可能就不会给予朝鲜这种高压态势。
  这边儿,金堉出了贾珩所在的办公官署,上了马车,白须之下,那张苍老面容上神色一下子阴沉下来。
  汉廷之心,真当他不知吗?
  这是要彻底掌控朝鲜!
  金堉苍老的手掌紧紧抓住一旁的车把,平复着内心愤怒的心绪。
  只是相比女真鞑子的蛮横,汉廷十分聪明而阴柔,一切都打着为朝鲜好的名义,但却润物细无声地掌控着朝鲜的军政。
  金堉微微闭上眼,脑海中飞快思索着对策。
  等过了一会儿,金堉那张瘦弱的面容上,凝重如水,苍老眼眸精光闪烁,心头已然有了主意。
  汉廷政局向来风云变幻,诡谲莫测,而这位卫国公真的平灭辽东,能不能善终都还难说,纵然能够保住身家性命,根据天朝上国的政治规则,多半也会被冷藏一旁。
  如果在朝中不再掌权用事,那么对朝鲜的控制就会放松许多,那时,就是朝鲜再次独立自主的机会。
  如今,还是得忍辱负重才是。
  ……
  ……
  大汉,神京城
  宫苑之中——
  崇平帝一袭明黄色皇袍冕服,在日光照耀下,其人两侧脸颊凹陷,此刻落座在厅堂之中,正在批阅着手里奏疏。
  随着贾珩率领兵马前往辽东,而海州、盖州两卫被汉军占据,已见平灭辽东的曙光。
  崇平帝心头重新唤起对文治武功夸耀于后世的渴望。
  如先皇隆治帝就曾修书《隆治会典》,对其在位时的敕令、政书汇总编纂,以为天下万世之表。
  最近,恰逢翰林院的掌院学士,陆理上了一封奏疏,可以编纂一部书籍,涵括经史子集,这无疑正中崇平帝的下怀。
  因此命令翰林院主持此事,定为《崇平全书》,搜集民间各种经史子集,农工医卜星相等书,尽数纳入全部。
  而陆理成为该书的总裁官,显然这也正应了陆理的心头所想,待书成之日,威望加身,就可在仕途上更上一层楼。
  而当初因为断言贾珩西北之战将败的战报,那些往日的污点,也渐渐随风而去。
  或者说,任何污点都抵不过时间。
  崇平帝此刻放下奏疏,瘦松眉之下,目中现出一抹思量之色。
  随着崇平新政在地方上推行了二年,已经产生了爆炸性的威力,国库仓禀殷实,一派丰亨豫大的盛世景象。
  这会儿,戴权缓步近前,白净面皮上现出一抹思忖之色,低声说道:“陛下,李阁老、高阁老已经在武英殿等候了。”
  崇平帝面色微顿,点了点头,说道:“朕这就过去。”
  想了想,问道:“去锦衣府那边儿看看,卫国公的奏疏和军报,递送过来了没有?”
  戴权应了一声,低声道:“奴婢这就派人去锦衣府查问情况。”
  崇平帝点了点头,也没有多说其他,而是起身向着武英殿而去。
  随着时间过去,大汉朝堂也万分期待着贾珩能够在辽东和朝鲜能够递送来什么新的战报。
  大明宫,武英殿——
  崇平帝此刻一袭冕服,面容沉肃,举步迈入殿中,凝眸之间,迎着李瓒与高仲平的目光,落座下来。
  李瓒与高仲平快行几步,朝着崇平帝行了一礼,朗声说道:“微臣见过圣上,圣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平帝点了点头,温声道:“两位爱卿请起。”
  随着时间过去,大汉新政迅速推进,李瓒与高仲平两人,也将目光尽数聚焦在发生在辽东与朝鲜的战事上。
  崇平帝落座下来,沉吟道:“自去岁开春以来,地方都司卫所全面进行整饬,兵部方面可有最新的成果?”
  大汉的军事系统,自京营整饬以来,连续取得外战胜利,这股整饬、反腐的风潮,也渐渐及至地方都司卫所。
  兵部与军机处对全国的卫所系统进行了梳理,对贪墨兵饷、侵占军屯粮田、挪用军械专款等罪过的军将,进行严肃处理。
  而经过这么多年,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卫所军头早就是土皇帝,兵政、屯政弊端何其之多,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从军械甲胄的采购、军屯粮田贪墨再到朝鲜下拨的兵饷,让地方军头吃了个脑满肠肥。
  在整个崇平十九年,先后爆发了几场大案子,首先是湖广都指挥使入狱,而后是江西都指挥使也相继落马。
  一个地方卫所被一网打尽,全部被查,更是平常中事。
  地方豪强军头瑟瑟发抖,但却根本翻不起浪花,在京营连续取得对外战事胜利以后,天下安若磐石。
  而后,闽浙等地同样紧随其后,围绕军政卫所系统的反腐风暴,在内阁首辅李瓒的主持下,内阁次辅高仲平的协助下,愈刮愈烈。
  相比贾珩对京营、江南大营的整饬,还以退赃追缴为主,李瓒与高仲平,反而魄力极大,对贪墨之兵将抄家、杀头,根本毫不手软。
  当然,这也是此一时,彼一时。
  当初整顿两座大营,更多是求稳为主,涉及到顶层的斗法。
  主要,不能酿成大的动乱,而以中央动地方,犹如大人打小孩儿,地方军将再势大根深,根本就毫无还手之力。
  李瓒朗声道:“诸军机全班司员已经陆陆续续返回京城,地方卫所兵马已得整饬。”
  崇平帝道:“这些年,地方兵政败坏,如今风气为之一肃,战力也”
  可以说,崇平帝觉得这几年的高速发展,比之先前十来年的主政大汉,还要成效斐然。
  而这一切都在于外战的胜利,促进了内部改革的动力。
  高仲平道:“圣上,先前几处港口货船拥塞,今年,内阁议定在闽浙粤海等地,多设几个港口,增设海关还贸。”
  崇平帝沉吟片刻,朗声道:“此事朕原则照准,只是,北静王水溶与贾子钰提议筹措建立海师舰队,统一护航海贸,开拓海疆,两位爱卿如何看?”
  高仲平拱手道:“圣上,微臣以为,待辽东平灭以后,九边适当裁撤以后,再设不迟。”
  九边不是尽数裁撤,而是显然不能一个边镇近十万兵马,要大为缩小兵马的数量。
  而就在君臣相议之时,忽而,外间一个内监进入厅堂,禀告道:“圣上,卫国公六百里加急的军报和奏疏已经到了京城。”
  在经过这么久时间以后,贾珩在朝鲜的战报,也终于递送至京城。
  崇平帝正要说些什么,闻言,神色大喜,说道:“戴权,去将人领回来。”
  不大一会儿,那报信的红翎信使进入内书房,从身上的招文袋中取出军报,经由戴权递送了过去。
  崇平帝此刻,接过那军报,迫不及待地阅览,一目十行浏览完,旋即,又读了两遍,黢黑消瘦的面庞上喜色难掩。
  口中连声赞道:“好,好,子钰真是常胜将军啊。”
  自出征以来,罕有一败,不是常胜将军,又是什么?
  此刻,李瓒与高仲平闻听崇平帝之言,心头微动,脸上也见着喜色流露。
  看这情况,卫国公应是又打赢了胜仗,只是不知是辽东还是朝鲜方面。
  可以说,这也是两位内阁阁臣,执意要等贾珩回来领兵平辽的缘由,因为这种稳妥的感觉,是大汉任何一位武勋都不能给的。
  这就是常胜将军,只要贾珩领兵出征,那么战事就万无一失,坐等捷报就行。
  这种感觉,除非某一天,贾珩吃了败仗,才会动摇。
  崇平帝迎着两位内阁阁臣的期待目光,欣喜说道:“李卿,高卿,子钰在朝鲜,调拨驻倭水师,与朝鲜联军收复了王京城,阵斩领兵主将鳌拜,击溃女真所部近万,我大汉收复朝鲜王京了。”
  崇平帝对王京城被攻下,倒是没有多少意外之喜,而主要是再次歼灭女真的有生力量。
  近万女真鞑子,女真本就国小兵少,这样不停削弱,还能有多少家底?
  平灭辽东的希望更大了。
  第1379章 宋皇后:那小狐狸何止是好色贪花……(求月票!)
  神京,宫苑
  内书房中,李瓒与高仲平听到崇平帝所言,脸上欣喜莫名。
  这无疑又是一场辉煌大胜!
  崇平帝将手中的军报,转而又交给一旁的戴权,说道:“将这封军报交给李卿与高卿,阅看参详。”
  戴权轻轻应了一声,接过军报,转而递给两位朝堂重臣。
  这时,戴权转过脸来,白净面皮上现出一抹笑意,快行几步,说道:“陛下,这里还有一封卫国公的奏疏,还请圣上过目。”
  崇平帝面上现出一抹诧异之色,柔声说道:“子钰的奏疏?”
  戴权这时,躬了躬身,将手中的奏疏递将过去。
  崇平帝接过奏疏,整容敛色,垂下头颅,凝神阅览,两道坚毅的瘦松眉之下,那双锐利的眸子,目中见着讶异。
  其上,大致陈述了关于大汉对朝鲜问题的策略,主要是以朝鲜之兵牵制辽东方面,此外,就是严密掌控朝鲜,以便为大汉的海贸战略添砖加瓦。
  再一个就是,大汉将在仁川方面开设港口,作为海贸的船舶停靠之港。
  并且提出了一个概念,“中华经贸圈”,即纳朝日于中华,以海贸互通。
  所谓轻关易道,通商宽农,几个国家实现经贸互助,大搞资源整合,时间一长,朝鲜势必心向大汉,而后再行化夷为夏,永为汉之臣藩。
  崇平帝阅览奏疏,渐渐坐正了身子,反复阅读,拿着奏疏的双手微微颤抖不停。
  而这位帝王心头,关于大汉盛世的构想,愈发真切。
  “这就是子钰所言的,以海贸之利,奉养天下臣民。”
  崇平帝忽而只觉醍醐灌顶,一股难以言说的欣然席卷了身心,让这位中年帝王只觉心神舒爽无比。
  试问,如果天下赋税,皆自海贸而出,在本土的田亩之税给予很低的比例,百姓负担大为减少,还会有历朝历代土地兼并,改朝换代的事情吗?
  但这位帝王隐隐意识到一个问题,这些出海的商贾以及豢养的武装势力,是否还受得朝廷的控制?是否会在异国他乡对抗朝廷?乃至占山为王?
  而后续的应对就是朝廷开办殖民公司,主导海贸。
  这就是以国家为主导的殖民公司的由来,在出海淘金热中,以政府和国家作为主导,赶上大航海的最后一波红利。
  此刻,李瓒与高仲平两个人交换着阅览看完军报,心头也为朝鲜战事的胜利感到高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