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红楼之挽天倾 第2427节

  陈潇柳眉之下,目光复杂地看向贾珩,说道:“此人的确颇多奇思妙想,只是……你竟还都能接得住。”
  方才,她眼见这人甚至有一些话,都让徐光启连连追问,探索其原理。
  或许这就是一代圣皇,学究天人,也是应该的吧。
  贾珩摆了摆手,感慨道:“徐光启为不世出之大才,如是用之得当,可开万世太平之基业。”
  陈潇闻言,凝眸看向贾珩,嗔怪道:“你这话说的可不止一次了。”
  这人对徐光启的看重,忒过了一些吧?
  贾珩笑了笑,道:“一时见猎心喜罢了。”
  所谓知己难求,天知道他在此界遇到一个能够讨论前世科学的古人,有多么不容易。
  ……
  ……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不知不觉,大汉建兴元年悄然过去,大汉从此进入乾德元年。
  在这几天的时间内,徐光启频频上门与贾珩讨论“科学”之道,而吏部方面,授予徐光启为国子监司业的告身也发到徐光启手中。
  乾德元年,正月初一
  新帝继位,庆贺新春的诏书已然经由大汉的驿传系统传至天下九州。
  街道上到处都是纷飞的鞭炮纸屑,以及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硫磺气味,街道两侧的店铺大多已经关上。
  只见轩敞无比、街道鳞次栉比的街道上,五城兵马司的兵丁和帮闲,手持一支支铁锹,正在弯腰,一铁锹、一铁锹地铲着厚厚积雪。
  大明宫,含元殿外的汉白玉广场上,大汉文武百官在纠仪御史的注视下,各依品级而立,以整齐的阵列,向着前方的含元殿列队进发。
  “臣等见过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以内阁首辅齐昆、次辅林如海为首的朝臣,躬得身来,向着明黄屏风之前,那金銮椅上的宋皇后和新君行礼。
  陈洛按照一早儿宋皇后教授的内容,以稚嫩而清脆的声音说道:“诸卿平身。”
  “谢陛下。”下方文武群臣纷纷起身,手持象牙玉笏,列于左右,殿中气氛庄严而肃穆。
  贾珩开口道:“诸卿,乾德元年,新朝新气象,诸卿在此,先议一议朝中诸项人事。”
  自李瓒和许庐被斩之后,朝廷一下子出了许多空缺儿。
  内阁阁臣缺一位,都察院御史,此外就是两位副都御史,佥都御史。
  前不久,大理寺卿王恕又以年迈为由,向朝廷上疏辞官。
  这位大理寺卿无疑是受了监斩首辅的刺激,或者说,本身就已经颇为年迈苍苍,自崇平十四年执掌大理寺,已有八年。
  刑部方面同样缺着堂官儿,可由刑部左侍郎邓震接任,而刑部右侍郎转任刑部左侍郎。
  齐昆手持象牙玉笏,拱手道:“辅政王,如今内阁枢务日繁,阁臣尚缺一位,亟需补进。”
  贾珩道:“内阁事务,几位阁臣尚可处置吧?”
  其实,阁臣不一定齐员,四位阁臣倒也没有什么不妥,另外一位可以作为拉拢天下督抚的筹码。
  齐昆闻言,面色一滞,有些把握不住上首那位藩王的心态。
  赵翼默然片刻,拱手道:“内阁之内,阁部事务虽然繁多,但阁部之内尚有余力,倒也不需阁员入阁。”
  贾珩面色一肃,又继续说道:“兵部尚书已由军机大臣施杰担任,另加北静王水溶为兵部尚书衔,此外改封辽国公为一等英国公,授兵部尚书衔,择日班师。”
  此前,谢再义是三等辽国公,但这次平定四川叛乱,显然是要晋爵的,直接擢至一等国公,而先前楚王故意恶心贾珩的辽国公封号,也被改封为英国公。
  齐昆拱手应是。
  贾珩默然片刻,道:“兵部对前往四川平叛的将校叙功封赏诸事,这两日报至总理事务衙门。”
  齐昆先是愣了一下,诧异了下,问道:“卫王,不知这总理事务衙门是?”
  贾珩点了点头,说道:“齐阁老,我为辅政王,当于王府辟署办公,设总理事务衙门,内置六曹、参事、参军,一来对接六部百司事务,二来咨议参酌国政。”
  嗯,其实就是小朝廷,或者说咨议机构,从某种程度上架空了内阁和六部,或者说,内阁和六部在事实上成为执行机构。
  最妙的是,他可以不拘一格用一些资历浅、能力强的青壮派官僚在幕府当中,将来在登基之后,替代为中枢官僚。
  齐昆闻听此言,心头悚然一惊。
  作为宦海臣浮多年的老官僚,齐昆自然也捕捉到贾珩的用意。
  赵翼手持象牙玉笏,出得朝班,拱手说道:“辅政王辟署设衙,也有利于处理国政。”
  贾珩点了点头,道:“那就照此办理,我会从六部百司抽调一部分精干员吏,补充至幕府当中,襄理事务。”
  下方朝臣闻听此言,心思各异。
  第1668章 新政十条
  大明宫,含元殿
  正值正月初一,外间天气仍有几许寒冷,而议事大殿当中可见地龙不停燃着,炉火熊熊燃烧,热气氤氲升腾。
  贾珩这边厢,在敲定了开府设衙诸事以后,目光逡巡着下方众文武群臣,紧接着说道:“都察院总宪尚缺,原浙江布政使虞先民为官刚介,现调任至京,担任左都御史,署掌院事。”
  下方如内阁阁臣齐昆,等一众文武群臣,闻听此言,面上皆有几许莫名之色。
  虞先民?此人难道是卫王的故旧?可先前并未听说其名。
  不过以从二品布政使调任中枢担任九卿,虽是过于擢升,但并不算违制。
  不过,都察院不仅只有左都御史空缺儿,因为许庐“谋逆”之事,如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均被牵连至狱。
  贾珩又道:“虞先民到任之后,由其整饬都察院,合议都察院相关吏员人选。”
  下方原本对都察院其他空缺儿心存幻想的官员,闻听此言,心头叹了一口气。
  贾珩说话之间,转而将手中的一封奏疏高高举起,目光锐利如剑,朗声说道:“诸卿,辽东新下,我朝当移民实边,大安社稷,盖自乾德元年之后,自山东、河南等地迁移百姓,前往辽东开垦,由朝廷拨付粮种和耕牛,在前五年全免赋税,对辽东女真之人,当以引导归化之策抚治,对于原属汉人之列,应当劝说认祖归宗,朝廷派员前往辽东,细察人口、地理,划分府县,置备烽堠,派兵屯戍。”
  齐昆和军机处的官员,齐声拱手称是。
  北静王水溶剑眉挑了挑,眸光灼灼地看向那蟒服青年,说道:“卫王,朝鲜已经派出使者至军机处,向朝廷递上了恭贺新君继位的国书,并进贡国内方物,请求新君册封封号。”
  值得一提的是,大汉先前就在朝鲜派出驻军,用以监视朝鲜的一举一动,此外,远在日本的穆胜同样监视着日本的政局。
  贾珩默然片刻,高声道:“内阁即刻拟定诏书,册封朝鲜国君,内务府方面,拣选珍宝器玩,向朝鲜方面赏赐新春礼物。”
  其实,这是两国邦交递送国书的正常流程。
  林如海手持一把洁白莹莹的象牙玉笏,和一旁内务府的会稽司郎中宋璟出得班列,齐声应是。
  贾珩剑眉之下,清冷眸光逡巡过下方的朝臣,沉声道:“乾德初年,乃新君继位之年,普天同庆,朝廷应当开恩科,开科取士。”
  此言一出,下方诸朝臣心头不由为之一惊。
  少顷,吏部尚书姚舆手持象牙玉笏,快步出得朝班,说道:“卫王,去岁是建兴元年,朝廷已经开过一次恩科,如此多年连科取士,是否会影响吏部官员递补?”
  工部尚书赵翼快步出得朝班,手持象牙玉笏,高声道:“回禀卫王,读书人视恩科为新皇恩典,如今新皇继位,皇恩浩荡,大赦天下,开恩科广纳天下读书之人,势必踊跃欢呼,迎奉新皇,有利社稷长治久安。”
  贾珩点了点头,目光咄咄,道:“赵阁老所言甚是。”
  其实,这在某程度上也是收买天下的读书人。
  当然,也不用太过指望读书人能够感佩其德,这些人只是为了求一份功名,如果他失势,彼等一样见风使舵。
  贾珩剑眉挑了挑,凝眸投向下方的林如海,说道:“这次依然由内阁次辅林如海拣选翰林学饱读诗书的学士,主考今科士子。”
  林如海手持一方象牙笏板,再次神情施施然出得朝班,应下此事。
  贾珩说完,将沉静如水的目光投向北静王水溶,问道:“水王爷,前段时间查访九边,九边裁撤军卒,未知情形如何?”
  水溶说话之间,向前行了半步,拱手道:“辅政王,榆林、固原等地兵马已被裁撤大半,山海关方面改为五万,这是这次裁兵之后的具体情形,还请卫王查阅一番。”
  说着,经由一个内监之手,水溶将手中的奏疏递交给贾珩。
  贾珩伸手接过水溶递将过来的奏疏,详细阅览而毕,道:“朝廷九边裁撤半数精兵,几乎为朝廷每年省却一半军费,这些军费以后,户部拨付至海军方面。”
  北静王水溶面色一肃,拱手道:“卫王,海军筹建事宜如火如荼,小王愿意主持海军事务筹备,还请卫王应允下来。”
  贾珩点了点头,目光咄咄而闪,沉声道:“那此后由北静王水溶负责海军筹建。”
  他能看出来,北静王水溶对海军筹建事宜十分热心,或者说,当初水溶率舟船海师征讨台湾,已然对水师存了几分心思。
  北静王水溶面色一肃,拱手应了一声是。
  这会儿,兵部尚书、军机大臣施杰手持象牙玉笏,出得朝班,朗声说道:“回禀辅政王,巴蜀之乱既平,我京营兵马应当早日班师回京,以免徒费钱粮,也可全将校思亲团圆之念。”
  贾珩点了点头,说道:“前日谢再义向京中飞鸽传书,提及四川土司,朝廷欲行改土归流之策,如是地方有什么叛乱,谢再义也能率领精兵,当能迅速平定,如是返京,当在四五月份,不过对有功将校的封赏,兵部方面要及时发放至蜀中。”
  施杰闻听此言,面色不变,拱手道:“如是这般,京营兵马倒不用急于回京。”
  说话之间,向后面退去。
  贾珩默然片刻,冷峻、沉静的目光落在下方众臣脸上,说道:“此外就是工部在全国寻煤矿冶炼的事,工部将成立专门的矿务局,由工部和内务府方面协同共理事务。”
  这般说着,将目光落在工部尚书赵翼身上,吩咐道:“赵尚书,在工部抽调精干文吏,进入矿务局理事。”
  赵翼面色端肃无比,道:“卫王放心,下官这就派人操持此事。”
  可以说,如今的大汉朝堂,贾珩已经在事实上成为发号施令的皇帝。
  贾珩剑眉挑了挑,清朗无比的声音响彻在整个宝殿当中:“乾德开年,朝廷要务有十,一为重修官道,二为发掘矿产,三为筹建海军,四为整饬吏治,五为精练兵备,六为修书宣文,七为广开言路,八为科教兴国,九为轻徭薄赋,十为严明律法。”
  在这么多新政策略当中,唯有科教兴国才是他真正要推行的国策,至于其他的都是明君治国的常规选项,也就是没有什么特异性。
  或者,所谓的新政更多是一个框架性的理念,可以向里填充私货,其他林林总总的如改革科举,兴办新学,这些都是只做不说。
  后续新政就是补充项,不在国策上体现,以免引起上下非议。
  至于官绅一体纳粮,现在还没有必要,否则在天下士人眼中就是“倒行逆施”,“官不聊生”之举。
  如今的他,根基尚未稳固。
  贾珩默然片刻,道:“乾德新政的具体施策,诸位传阅细观。”
  说着,示意一旁拱手侍奉的内监,向着下方群臣分发手里一份份策疏。
  齐昆接过那宫抄,垂眸看着列明治国方略的策疏,刚毅、沉静的面容上,不由现出一抹震惊之色。
  而其他观阅策疏的群臣,面上神色不一而足。
  按说,这卫王的新政策疏,皆是历代明君继位之后的常规施政方略,但殿中诸臣看完那奏疏之时,心头却隐隐觉得哪里不对劲。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