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红楼之挽天倾 第1454节

  贾珩与陈潇进入巍峨的神京城,此刻街道上行人稀少,而一股股雨水将青石板洗刷的一尘不染。
  “哒哒……”
  马蹄声碎,引来一些酒肆中食客争相张望,心头就是惊讶。
  而随着城门校尉处传来的消息,整个神京城都在为之轰动。
  卫国公回京了!
  “咱们这会儿先去哪儿?”陈潇勒着马缰绳,控制着速度,问着一旁的少年,轻声说道。
  贾珩面色沉静,道:“你领人去锦衣府,我从安顺门进宫。”
  这时候,崇平帝只怕都快要等急了。
  此刻,随着时间过去,贾珩回京的消息,则迅速在京城中扩散开来。
  汉廷的文武群臣也不由生出轻快之念,卫国公终于回来了。
  不管有多少成见,现在的西北局势离不得卫国公来拿主意。
  宫苑,福宁宫
  贾珩自安顺门进宫,在内监的引领下,在朱红宫墙高立的一条甬道上向后宫而去,此刻斗笠蓑衣下的蟒服,也渐渐为雨水湿透。
  快行几步,进入殿中,立身在廊檐下。
  这时,端容贵妃已经在几位女官的簇拥下迎着,以丈母娘看女婿的目光,道:“子钰,回来了。”
  贾珩刚刚放下斗笠,解开蓑衣,道:“见过容妃娘娘。”
  端容贵妃清冷的目光柔和几分,说道:“子钰,这一路辛苦了。”
  说着,拿过手帕,递将过去,说道:“擦擦这脸上的雨水,这一路上风尘仆仆的。”
  “娘娘,我没事儿。”贾珩并未接过帕子,而是问道:“圣上呢?”
  “这会儿还在宫里。”端容贵妃纤声说道。
  贾珩整容敛色,快步向着殿中而去。
  “儿臣见过父皇,父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贾珩拱手一礼,向着那铺就着褥子的软榻上的中年帝王拜见道。
  此刻,崇平帝目光灼灼地看向那一路冒雨而来的少年,面色激动,声音中似乎有着魂牵梦萦的呢喃,说道:“子钰,你来了。”
  贾珩心头一跳,快行几步,近前而去,说道:“父皇,朝廷在西北的事儿,儿臣已经知道了。”
  崇平帝叹了一口气,苍声道:“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六万京营骁果,我大汉为之伤筋动骨啊。”
  贾珩目道:“父皇,国事唯艰,父皇龙体要紧。”
  这会儿决然不能流露出半分自得之意。
  崇平帝目光灼灼地盯着那少年,说道:“如今朝堂是战是和,子钰你是什么主张?”
  这时,端容贵妃也从不远处过来,清丽玉颜见着一丝轻快,说道:“子钰,和陛下说说你的看法。”
  贾珩没有急着回答,而是目光灼灼地看向那中年帝王,问道:“父皇还想打一场吗?”
  崇平帝道:“朕…朕,如今国事艰难,京营大败于西北,岂能再打一场?”
  如果有可能的话,他自然想打赢过来,一举荡平青海蒙古,但现在还有机会吗?
  念及此处,不由将目光投向那少年,说道:“如果父皇想打,那就还可再战。”
  崇平帝:“……”
  默然片刻,说道:“主不可因怒而兴师,如今朝廷经不起折腾了。”
  贾珩朗声道:“西北边军先败,京营大军后败,诚然,我大汉是败了两场,但京营尚有一战之力。”
  崇平帝心头砰砰直跳,目光盯着那少年,声音愈发沙哑了几分,说道:“子钰,你有多少胜算。”
  “兵事凶险,事关军国大事,谁也不敢说十成十的把握。”贾珩面色默然,说道:“儿臣这是一种担忧。”
  “担忧?”崇平帝皱了皱眉,凝声问道。
  贾珩道:“女真这次派了一位郡王前往青海蒙古,与和硕特蒙古暗通款曲,甚至诱兵之计,葬送我征西大军,经此一事,两国联系势必更为密切,女真刚刚新败,不可能再兴兵来犯,等我大汉休养生息完毕,将要面对西北与辽东的双面夹攻,那时候局势更为艰难。”
  崇平帝默然片刻,沉吟道:“子钰所言甚是,女真这次就是打着在西北生事,吸引我大汉目光的主意。”
  端容贵妃听着两人叙话,也渐渐松了一口气。
  子钰果然是有办法的。
  崇平帝又忍不住问道:“此仗可有胜算,京营…实在是经不起折腾了,那红夷大炮……”
  这几天,他让戴权派人偷偷打听,京中有人说南安此败是因为没有携带红夷大炮,可红夷大炮携带不便,也不好深入敌境吧。
  其实,这种说法是南安太妃在受到冯太后训斥以后,与柳芳之母孙氏等人商议过的避重就轻说辞,目的是洗清南安身上的嫌疑。
  第1062章 崇平帝:子钰要是他的儿子,该有多
  宫苑,福宁宫
  殿宇之外,风雨不停,淅淅沥沥的雨水拍打檐瓦,雨幕千丝万线,而殿中气氛静谧。
  迎着那中年帝王的目光,贾珩朗声说道:“父皇,儿臣这次只抽调骑军,此外就是察哈尔蒙古的精骑,随军出征,这样大概调用六七万精骑,京营仍可留足兵马十万余众拱卫京师,至于红夷大炮,如今尚在南方海师战船之上装备,往来携带也不便,而且此次也用不上。”
  既然是以精骑分路捣寇虏之巢穴,笨重的红夷大炮携带起来就不便,当然骑军会带上燧发枪,作为突击。
  崇平帝心头振奋之余,心底又有一股忐忑生出,说道:“子钰,此举可是深思熟虑而过?”
  既是察哈尔蒙古精骑,又是留足兵马拱卫京师,看来子钰是充分考虑过的,并非一时意气之争。
  贾珩道:“父皇,儿臣一路过来,都有慎重思量过此事,如果等到明年,我大汉休养生息之后,再行平定青海,女真大败之后,渐渐恢复元气,局面可能更为棘手,只是这一切,还要看父皇的心思。”
  崇平帝闻言,点了点头,道:“事关重大,朕可能要思量思量才是。”
  他自然是倾向于向西北用兵,但现在刚刚遭逢一场大败,满朝文武为此忧虑不已,再次兴兵攻打西北,是否会影响朝局动荡?
  崇平帝定了定心神,沉吟说道:“子钰,江南新政推行的如何?”
  贾珩道:“新政清丈田亩已在勋戚之列开始,两江总督衙门最近也正在抽调干吏,正在江苏全省推行新政,但经西北兵败一事,想来还会再有波折。”
  崇平帝面色阴沉几分,说道:“如今朝廷正是诸事艰难之时,一些心存侥幸的宵小又开始阻挠新政。”
  如果西北举兵大胜,江南新政早就顺利推行了,但南安一朝大败,新政无疑也被蒙上了更多的阴影。
  贾珩点了点头,说道:“父皇所言甚是,还是以兵事之胜助力政事才是当紧。”
  崇平帝凝眸看向那少年,目光温和几分,问道:“你这一路舟车劳顿,容妃,让御膳房准备一些膳食,朕与子钰边吃边谈。”
  “是,陛下。”原本正在听着翁婿两人叙话的端容贵妃,轻轻应了一声,然后领着几个女官出了宫殿。
  崇平帝温声说道:“子钰,西北那边儿,你再和朕说说,南安这次是怎么举兵大败的?”
  贾珩沉吟道:“南安既然领兵前往海晏,就已经中了西北虏寇的诱兵之计,彼等先后丢弃海晏、湟源两县,目的就是促使南安与柳芳等人率兵深入青海,以便后续截断粮道,前后夹攻。”
  崇平帝闻言,沉声说道:“还真是处心积虑了,如果朕当初听你之言,想来也不会有这场大败。”
  这位到最后半句,其实语气还是稍稍弱了一些。
  因为,这相当于承认自己先前犯了错误。
  贾珩道:“彼时,南安等人跃跃欲试,急于立功,而朝中文臣也多是支持彼等领兵西进,父皇心忧江南新政,又为彼等蒙蔽,这才信用南安等人,其实,纵然儿臣去江南主持新政也无妨,但凡征西主帅不是南安,也不会有此大败。”
  归根结底就一句话,那就是南安郡王等人刚愎自用,天子虽然有错,但也情有可原。
  而最后一句,除了南安,谁都行,更是一脚将南安踢进垃圾堆之列。
  崇平帝闻言,心头剧震不已,两道瘦松眉之下的目光怔怔看向那少年,对上那真挚的眼神,心头不由生出一股莫名愧疚之意。
  子钰这是…给他台阶下呢。
  十万大军,一朝全军覆没,他为天子,九州万方之主,岂能那般心安理得?
  如今神京城中,家家缟素,户户嚎哭,他还能文过饰非,无动于衷吗?
  他……
  贾珩见崇平帝面色变幻,劝慰道:“父皇,纵是古之圣皇也非四方皆捷,如能四夷宾服,开万世太平,此败又何足道哉?”
  说着,目光关切地看向崇平帝,轻声说道:“父皇还是要保重龙体才是。”
  崇平帝闻言,面色重又平静下来,心头慰贴几许,轻轻叹了一口气。
  贾珩转而又提及一事,说道:“儿臣回京之时,在开封府遇到皇后娘娘,娘娘闻听父皇之事,心中忧切不已,已经折道返京。”
  崇平帝面色微异,温声说道:“朕不是让……”
  说着,轻轻叹了一口气道:“罢了,罢了。”
  梓潼也是担心他的身体,他不是胡乱折腾身子骨儿了,西北之事,全权交给子钰就是。
  这时,端容贵妃在几个宫女的簇拥下,进入殿中,抬眸看向翁婿两人,轻声说道:“陛下,子钰,吃饭吧。”
  崇平帝刚要起身,贾珩与一旁的戴权连忙上前,两人搀扶着崇平帝来到餐桌之后。
  崇平帝抬眸看向端容贵妃,道:“容妃也坐下一同吃些饭菜吧。”
  端容贵妃玉颜明丽,轻轻柔柔说道:“陛下,臣妾不饿,臣妾服侍陛下就好。”
  她能明显感到,子钰回来以后,陛下的心情都好了许多。
  她这个女婿,没有找错。
  贾珩此刻落座下来,拿起筷子,开始用着饭菜。
  崇平帝抬眸看向那风尘仆仆的少年,说道:“子钰这一路紧赶慢赶,风餐露宿,真是不少辛苦。”
  贾珩放下筷子,温声说道:“为社稷奔波,儿臣不觉辛苦。”
  现在的天子可以说处在一种十分矛盾的心态中,看似对他的愧疚,但其实还潜藏着一丝危机。
  那就是……他贾珩比天子更圣明。
  他任何一个张扬的言行举止,都可能种下祸事之因。
  崇平帝点了点头,温声说道:“子钰,你先前叙说以精骑前往西北用兵,可有详细的用兵策略?”
  贾珩看了一眼左右的宫女和内监,低声道:“父皇,此为军国之秘,待私下奏对如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