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红楼之挽天倾 第1393节

  登顶大位以后,更是视男女之事如桀纣一样的无道荒淫之举,遑论重华宫就有一位年近古稀仍然不改其志的父皇,作为反面典型。
  不大一会儿,贾珩与咸宁公主、清河郡主进入殿中,朝着那御案之后的中年帝王行礼道:“儿臣(婵月)见过父皇,父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三人向着条案之后的崇平帝行着大礼。
  “快起来吧,一家人不必多礼。”崇平帝看向三人,面上笑了笑,温煦目光落在那为首的蟒服少年脸上,说道:“子钰,咸宁,婵月,那边儿坐下吧。”
  “谢父皇。”贾珩拱手说道。
  咸宁公主也拉着李婵月向着那中年皇者行礼,落座在绣墩之上。
  崇平帝叙道:“昨个儿的西宁府兵前往海晏,与青海蒙古相持,子钰觉得如何应对?”
  贾珩沉吟片刻,道:“回禀父皇,昨日殿上不大方便说,以金孝昱之能,微臣担心,只怕会有不测之险。”
  “哦?”崇平帝眉头微皱,目光带着惊疑之色。
  如果旁人这般说,自然不会引起崇平帝多少重视,但如今却是信之凿凿。
  贾珩沉吟片刻,提醒道:“父皇最好要做好西宁边军大败亏输的准备。”
  有些话他不得不提前言明,不能坐观事败。
  此言一出,崇平帝面色变幻了下,低声道:“子钰以为朝廷是否即刻发兵西北?”
  贾珩沉吟说道:“京营方经大战,如果想要兴兵前去,不过如圣上需要,微臣愿领兵前往西北。”
  “你刚刚大婚,朕也不忍你总是受征伐之苦。”崇平帝说着,看了一眼不远处的咸宁公主,温声说道。
  贾珩道:“父皇,儿臣并不觉得辛苦。”
  咸宁公主拉过李婵月的素手,道:“父皇,先生既愿为父皇分忧,我和婵月也没什么。”
  崇平帝看向那少年,心头满意,他原本就担心少年郎贪欢无度,沉溺于温柔之乡如今看来,子钰仍不改赤子之心。
  崇平帝沉吟片刻,问道:“如是以京营数万兵马,再加上青海新宁府卫的兵马,两厢一道,能否一举解决西北边患?”
  贾珩道:“微臣以为难说,还是要选用得人,如果父皇想要扫平青海蒙古,收复西域,非倾十万兵马才可。”
  青海蒙古以及西域,京营出动十万大军就差不多够用了。
  崇平帝沉吟片刻,说道:“如果朕只是想要保住西宁,安定青海,逼退和硕特蒙古呢?”
  说着,补充了一句,说道:“朕的意思是,你接下来要去南方,为新政操持,这是朝廷的大政,此外还有清剿海寇,西北方面不宜再启大战,或者说不能打成倾国之战。”
  贾珩面色现出迟疑之色,说道:“父皇,如是这般,倒不用举倾国之兵。”
  崇平帝闻言点了点头,心头思索关节。
  如果是这样,或许也不用让子钰再跑一趟,也是试试南安等人的成色。
  青海蒙古应该没有女真难打,如今京营军力全复,如果只是驱逐和硕特蒙古,应该不难。
  在陈汉开国至今,西北方向的边患在隆治年间,还封了一位忠靖侯史鼎。
  另外一边儿,咸宁公主静静听着翁婿两人叙话,耐心等待着,明眸闪了闪,思忖着宋妍一事。
  第1027章 秦可卿:虎死不倒架,输人不输阵
  宫苑,大明宫,内书房
  崇平帝看向那少年,终究没有忍住,问道:“子钰以为朕如果让南安郡王严烨领兵前往弹压蒙古局势,可否合适?”
  贾珩一时默然无言。
  可以说,此刻的天子还是彻底信任于他的,可能内心深处有着来自帝王本能的防备,但并未到猜忌的地步,否则也不会直接拿此事问他。
  贾珩朗声说道:“父皇,南安等人志大才疏,如果领兵出征,未必能打赢,到时候损兵折将,西北边患只怕更难收拾。”
  崇平帝道:“朕也想用你去西北,只是你还得去江南,海关以及北静王水溶都来禀报,提及海寇作祟,滋扰海关?如今海关总税务司是我大汉最重要的财源,不容有失。”
  贾珩拱手说道:“事有轻重缓急,如西北事急,儿臣愿领兵前往,靖安西北。”
  昨晚潇潇说的对,不管天子怎么想,他都不能在此事上畏缩不前,一来是略尽人事,二来如果不主动请缨,事后天子自会思量。
  是不是明明知道南安等一干人等愚不可及,仍然坐观彼败,乃至覆没了几万京营精锐?究竟存着什么心思?
  崇平帝看向那积极请战的少年,沉吟片刻,说道:“朕以为,朝廷大政比之西北边事更为紧要,西北方面可以缓上一缓,你先与咸宁去坤宁宫,容朕思量思量。”
  他自是知晓子钰一旦领兵出征,势必手到擒来,但再好用也不能一直用,大汉兵事悉委于一人,也不是社稷之福,更不是保全之道。
  如果南安领兵前往西北,如果能立下功劳,将来在兵事上彼此牵制,不管是他,抑或是后继之君,也便于驾驭子钰这样的文武全才。
  近来京中的一些流言和谏臣的担忧,他也思量过。
  贾珩闻听此言,也不好再行相请,拱手道:“那儿臣告退。”
  咸宁公主、清河郡主两人也纷纷过来行着礼,而后,众人出了内书房,前往坤宁宫。
  此刻,宋皇后与端容贵妃坐在厅堂之中,刚刚接受了魏王妃严以柳、楚王侧妃柳妃,齐王妃向氏的请安问候。
  几位王妃坐在屏风之后,妯娌之间正小声说着话。
  此外沈氏也领着女儿宋妍坐在不远处,脸上笑意盈盈。
  严以柳看向一旁的眉眼清秀的宋妍,原本如清霜的脸蛋儿微微笑了笑,说道:“妍儿表妹今年多大了。”
  这位王妃神情有些寡淡,虽然英丽的玉容,但脸蛋儿却比昔日大婚之时清减许多,眉眼间都是一些掩藏不住的憔悴和疲惫。
  显然婚后生活并不快乐。
  “表嫂,虚岁十四了。”宋妍声音柔柔糯糯,玉颜秀媚。
  似乎为那股娇羞扭捏的情态觉得好笑,严以柳笑了笑,问道:“年岁也不小了,可曾定了人家?”
  宋妍稍稍垂下螓首,含羞带怯说道:“还没呢。”
  沈氏看向严以柳与自家女儿叙话,脸上也挂着浅浅笑意,道:“正说给她定着呢,但现在也没有好的人家。”
  其实,原本沈氏也是挺乐见宋妍能够嫁给梁王,但宋妍一来年龄太小,宋皇后有些急着抱孙子,二来梁王的婚事更多还是作为联姻的工具,以便帮着魏王陈然壮大声势。
  于是,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严以柳抿了抿唇瓣,柔声道:“那可得好好挑挑才是,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沈氏轻笑着点了点头,拉过宋妍的手,并未接话。
  魏王妃过门一年多,膝下一直无子,也是个问题。
  宋妍此刻抬眸看向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魏王妃严以柳,澄莹如水的眸子闪了闪。
  不知为何,她总觉得眼前的魏王妃姐姐心事郁结,不是太快乐。
  “娘娘,卫国公与公主殿下进宫了。”一个衣衫艳丽的宫女缓步近前,向着坐在云床上的两位丽人欣喜说道。
  宋皇后展颜一笑,恍若春花绽放,娇媚无端,说道:“快让她们过来。”
  少顷,贾珩领着咸宁公主、清河郡主在女官的簇拥之下进入殿中,在一众莺莺燕燕的妃嫔目光注视下,向着那端坐在罗床上的丽人躬身行礼:
  “儿臣见过母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三人朝着宋皇后行礼。
  “快,快起来。”宋皇后轻笑说着,伸手虚搀扶着,然后吩咐着夏守忠道:“搬几个绣墩来。”
  “是,娘娘。”夏守忠应了一声,吩咐着几人忙着。
  端容贵妃看向自家梳起妇人发髻的女儿,在那张婧丽芳姿的脸蛋儿上盘桓了下,道:“咸宁,过来,让母妃瞧瞧。”
  那公主府的女官递送而至宫中的喜帕,她都有些诧异,看来咸宁平常也是知道轻重的。
  那么想来平常她与子钰都是……虚应其事了?
  嗯,这个就不是她该想着的事情。
  咸宁公主近得前来,清丽玉颜上笑意明媚,柔声说道:“母妃。”
  端容贵妃轻轻拉过咸宁公主的素手,眉眼含笑说道:“好,以后与子钰在一块儿过日子要踏踏实实的。”
  自家女儿终于得嫁如意郎君,她这也就放心了。
  这会儿李婵月也近得前来,道:“舅母。”
  少女一身藕白粉红色衣裙,妍丽脸蛋儿上青丝绾成发髻,青春靓丽的眉眼之间满是娇羞与灵动,娇憨可爱。
  端容贵妃笑道:“婵月,也过来,你娘亲不在,你与咸宁又是姐妹,唤我一声娘亲也没什么的。”
  李婵月道:“舅母。”
  “还喊着舅母?”端容贵妃轻笑说着,忍不住捏了捏少女粉腻丰润的脸蛋儿。
  暗道,婵月真是长开的,比着先前那青涩的样子明艳多了。
  李婵月藏星蕴月的眸子现出孺慕,唤道:“娘亲。”
  “哎。”端容贵妃轻笑说着,轻轻搂过李婵月的肩头,道:“好孩子。”
  贾珩落座下来,这时早有一位宫女奉上香茗,一片片如嫩笋的茶叶在茶盅中舒卷来回,浮浮沉沉,热气浮动的香气让人心神一振。
  宋皇后那张雪肤玉颜之上笑靥似花,声音如珠圆玉润,柔声道:“子钰,你这是见过你父皇了。”
  贾珩整容敛色,目不斜视,说道:“回母后,见过了。”
  宋皇后点了点头,捕捉到那少年一丝明显故作正色的神态,不知为何,芳心生出一股好笑,柔声道:“子钰,最近青海的事儿,可是让陛下不少忧心呢。”
  贾珩道:“刚才儿臣还和父皇说起此事,如果事急难为,儿臣愿领兵往青海去一趟。”
  他回来也就满打满算半个月,换句话大军刚刚班师半个月,这就派兵出征,根本就有些不现实。
  当然,曾经去北方打仗之前,京营还有一批兵马留守,到时候就派这些兵马过去,而这些恰恰是当初他的非嫡系。
  宋皇后想了想,柔声道:“本宫想着青海胡人再是厉害,也总比不过女真的那些鞑子,既然上次京营能够将鞑子打的落花流水,那去青海应该也能马到功成吧。”
  其实这不仅仅是宋皇后一介妇道人家的看法,也是现在神京城中一些文武群臣的看法。
  那就是大汉军力彻底恢复,青海蒙古不过疥癣之疾,天兵一至,冰消瓦解。
  毕竟,连女真兵马都不是汉军的对手。
  贾珩拱手说道:“母后所言甚是。”
  对一个妇道人家也不好解释兵事还有统帅之能,军需辎重保障供应,以及战场之上的诸般复杂因素。
  “好了,你们先去重华宫见着上皇和太后去罢,昨个儿就没有去拜见着。”宋皇后娇媚笑语着,看向了一眼那少年峻刻的面庞,轻声说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