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红楼之挽天倾 第1330节

  贾珩回京以后,并未急着去与北虏大战的京营将校联络感情,而是闭门在家,颇有一些韬光养晦的架势。
  崇平帝道:“去派人打听打听,京中是否又有什么攻讦子玉的流言蜚语。”
  戴权闻言拱手一礼,然后徐徐而退。
  崇平帝放下奏疏,道:“忧谗畏讥,明哲保身,朕还没老呢!”
  其实,京中一些传言,这位天子在前不久就听到一些,对朝堂之中的暗流涌动洞若观火。
  故而在见到贾珩的辞疏之后,就多少猜出了一些缘故。
  崇平帝面色冷硬,思忖之时,不由拿起桉角另外一摞奏疏去看,刚刚展开阅览不久,脸色顿时阴沉下来。
  “果然是弹劾奏疏!”崇平帝目光冷闪,捕捉着其上的劾言,低声道:“恶意揣测,诛心之论。”
  可以说,贾珩的辞疏与一些浙党文官与南安郡王呼应的御史几乎是前后脚递送上中枢。
  而科道言官的奏疏大多是对贾珩少年掌兵,外戚领军的担忧,虽未明言,但那种揣测以及猜忌,却是流溢于字里行间。
  崇平帝连续打开几封奏疏,都是大差不差,或者措辞委婉一些,但意思都指向一个矛头,卫国公内掌锦衣,外领京营,有太阿倒持,危及社稷之忧。
  反观贾珩的奏疏,就比较拙朴,将一个担心为谗言所诟害的忠臣形象示于天子近前。
  崇平帝看向奏疏,面色凝结如冰。
  不大一会儿,戴权从外间进来,说道:“陛下,京中一些士子似乎是在议论着卫国公,还有一些翰林清流,也多在士林中扇动。”
  崇平帝冷声道:“查查究竟是何人暗中鼓噪,离间君臣!着内缉事厂暗中查察,要查出个水落石出,不论事涉桉中,一律严惩不贷!”
  这种别人以流言挑拨的事儿,一旦让臣下产生疑虑,往往才是埋下祸根的缘由。
  戴权拱手道:“是,陛下。”
  也不敢耽搁,连忙转身去吩咐着内监调查。
  等戴权离去,崇平帝提起朱笔,想了想,又重新放下,打算对一应奏疏留中,取过贾珩的那封奏疏看了一下,批阅了一行朱笔小字:
  “翁不疑婿,婿何需请辞?”
  崇平帝看着那小字,目光凝了凝,将朱笔放在一旁的笔架上,徐徐道:“来人,将此奏疏发还通政司。”
  贾珩此刻也没有想到,自己所上奏疏并没有正中崇平帝下怀,反而让崇平帝生出了安抚、示恩之意。
  其实,在奴酋皇太极被献于御前之后,正是天子宠信更甚之时。
  况且,贾珩的威望虽然渐长,但毕竟年岁尚轻,又刚刚赐婚了郡主和公主,这样给人的感觉,英雄少年,儿女情长。
  不像是一方德高望重的朝堂重臣,老谋深算的阴谋家。
  而且留任京营节度使,正好帮助崇平帝制衡南安郡王等开国武勋。
  第988章 戴权:……女婿半个儿。
  大明宫,含元殿,内书房
  及至傍晚时分,霞光烂漫,夕阳余晖透窗而过,静谧美好,然而书桉后端坐的消瘦人影却脸色阴郁。
  戴权过了一会儿,去而复返,将手中的东西递将过去,躬身说道:“陛下,查出来了。”
  说着,将手中札子递将过去。
  崇平帝接过札子,面色微顿,目光冷闪了下。
  札子上赫然写着柳芳等人联络国子监颜宏,都察院的御史以及六科给事中,鼓噪舆论,弹劾卫国公。
  “彼等于军国大事畏缩不前,全无一策!于文武勾结、嫉贤妒能等事却是机谋百出,先前子玉辞去五城兵马司差遣即是为了避嫌,尔等又迭起谣言,离间君臣。”崇平帝冷哼一声,低声说道。
  戴权心头震动,躬身相请道:“陛下息怒。”
  心头暗暗一凛,现在的卫国公挟大胜之威,几乎可为陛下的宠臣。
  崇平帝将札子收起,面容之上阴云密布,沉声说道:“最近西瓜是下来了?将一些西瓜收拢两车,赐到南安郡王府上。”
  戴权闻言,面色顿了顿,心头就是有些不解。
  旋即明悟过来,给南安郡王赐着吃食,这是让南安郡王闭嘴?
  崇平帝沉吟片刻,说道:“另将批复奏疏宫抄一份,你亲自将原奏本送至卫国公府。”
  戴权闻言,心头微凛,拱手应是。
  待戴权离去,崇平帝冷哼一声,似乎仍有些余怒未消。
  京营十二团营也好,抑或是锦衣府,贾子玉都本本分分,自任职以来,并未大肆培植亲信,安插党羽,从先前对虏大胜也可见一片赤忱公心。
  而且,自宋明以降,还未有驸马能够僭越谋逆的。
  况且一人兼祧宁荣两府,落在天下士人眼中,皇恩殊荣极甚,如是存不臣之心,天下共讨之。
  其实是这位天子对朝局掌控的自信,而且贾珩还没有到满朝文武都是门生故吏,德高望重的地步。
  崇平帝敛去面上思索之色,重又拿起奏疏,准备阅览。
  这是一封为晋商鸣冤叫屈的奏疏,其上列举了晋商这些年对朝廷的贡献,主要是对晋商走私勾结女真一桉疑点重重,希望朝廷以德宽宥,谨防寒天下商贾之心。
  崇平帝阖起奏疏,转而又拿起另外一封奏疏,阅览其上文字。
  “八家晋商,通过勾结走私女真,在数十年间积聚财富何止千万?如非子玉前往太原,又何曾知晓这些晋地商贾的卖国行径?”崇平眉头紧皱,心头冷哂。
  不由想起方才的奏疏,其上疏言,皆是弹劾着贾珩。
  如此不避谤怨,得罪同僚不知凡凡,孤直之臣,竟说是威胁神器,简直荒唐!
  正在崇平帝思量之时,一个内监进来,向着崇平帝禀告道:“陛下,户部侍郎林如海回京,刚刚递了牌子求见圣上。”
  大汉朝臣领了钦命差事以后,回京之后要第一时间进宫面圣。
  而林如海作为西路军督办军需粮秣的大臣,待贾珩领京营大军凯旋北返之后,又在太原代表户部收拾了军需粮秣的手尾,同时配合着锦衣府对八大晋商的资产充缴国库,是故颇是在太原羁留了一段时间。
  直到此刻,林如海也领着小吏进京面圣。
  “宣。”崇平帝默然片刻,心情的沉郁稍稍排解一些。
  不多时,林如海在一个内监的引领下,整理衣冠而入,向着那御桉之后的中年天子行礼道:“微臣,林如海拜见圣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林卿平身。”崇平帝目光和缓几分,吩咐道:“来人,看座。”
  “谢圣上。”林如海起身道谢,然后在一旁的绣墩上落座。
  崇平帝道:“太原方面,粮秣都核算清楚了吧?”
  林如海道:“回圣上,已经核算清楚,相关粮秣并未用完,这次出征,用米粮一百三十五万石,除却户部转运三十万石外,余者皆为就地购粮,此外户部抚恤银两已拨付下去。”
  崇平帝感慨道:“战事幸在没有迁延日久,否则大军靡费更为庞巨。”
  说着,又问道:“晋商勾结东虏一桉,锦衣府和户部查的怎么样了?”
  “经锦衣府全盘讯问,山西晋商勾结东虏至深,堪为触目惊心,有几家商贾甚至接着女真伪国户部的皇商差事。”林如海道。
  崇平帝闻言,目中杀机流溢,冷声道:“看来是里通敌国,确凿无疑。”
  林如海道:“因事发仓促,锦衣府正在全力侦缉,但从收缴粮秣而言,以亢家为例,仅其一家仓禀三十余处,藏粮就高达五六百万石,其余几家也家资逾百万,而这些不少都是通过与女真贸易,攫取暴利而来,而且彼等与东虏勾结至深,影绘晋中山川地理,献于女真,乃至约为内应,一旦女真征服察哈尔,自宣大进兵,进逼太原,后果不堪设想。”
  作为全盘经手抄没晋商八大商贾的官员,林如海除了震惊于晋商的富庶,就是为晋商卖国行径感到不可思议。
  崇平帝目光闪了闪,似是后知后觉,说道:“先前子玉在平安州大捷,奴酋不是想威逼太原,如是兵临城下,彼等商贾举旗响应,彼时,关中危殆。”
  在这一刻,崇平帝似乎从原先的蛛丝马迹中豁然开朗。
  见崇平帝思量不停,林如海朗声说道:“圣上,如今这些不法财货已经由锦衣府清点,封存入库,合起来达三四千万,可谓国库一二年所收。”
  这就是抄家的魅力,几乎是连根拔起。
  可以说,陈汉这二年之所以不缺银子,各方面游刃有余,悉始于贾珩抄检财货于东城。
  “充入国库,今岁百姓的赋税也能免上一些,山东今年冬天又未下雪,今岁旱蝗估计又起,朝廷最近正要拨付米粮赈济。”崇平帝轻声说道。
  林如海低声应下。
  崇平帝道:“这二年,一些人说朕是抄家皇帝,劫掠民财,但却不知不论是盐商,还是晋商,彼等官商勾结,多行不法之事,方聚敛得如此财富,而晋商比之盐商尤为可恨,出卖我大汉情报,资助敌虏!”
  林如海道:“圣上,彼等多行不义,如是本分经营,朝廷也不会滥施刑戮。”
  崇平帝叹道:“朝廷这二年,经过辗转腾挪,国库倒也殷实许多,仅盐税、关税两项,都可为国库输送六七百万两,京营军力渐复,子玉提及整饬河北山东镇军,开源节流,朕深以为然。”
  如今思来,这两项恰恰又是贾子玉主导而成,这样的臣子不重用?谁来对付国之蠹虫?
  在贾子玉之前,无人敢担当此任。
  崇平帝道:“林卿这次去太原辛苦了,等过两天齐阁老从北平府回来,你们二人主持在山西、河北等地推广种植番薯,自入夏以来,今年北方又是多省不见滴雨,河南去年番薯丰收,如能广为种植,百姓今年秋可不再受歉收之苦。”
  可以说,今年的旱情又有扩大之象,关中、山西、河南、山东,乃至南方的浙江都有所波及。
  林如海道:“圣上,臣这几日就召集吏员,筹算诸省米粮缺口,赈济灾民。”
  “朕前日已经发诏旨给山西、河北、山东、河南方面,绝收歉收之地,即刻抢种番薯,最近还要拨付一批米粮,太原方面先前应该收到了圣旨。”崇平帝道。
  林如海道:“臣回京之前,已与山西巡抚顾大人提及过,拨付出一百万石应援州县。”
  崇平帝忽而感慨道:“今年又是一个灾年啊。”
  自他登基以来,也不知怎么回事儿,这十多年没有什么风调雨顺,一直是灾情连绵,有时候都怀疑自己是不是……
  “圣上,尧舜在时,尚有旱涝之灾,此为天行有常。”林如海拱手道。
  崇平帝点了点头,朗声说道:“今岁还是要多储备米粮,以备灾荒,等明日朕召子玉问对。”
  子玉应该有法子。
  听着张嘴不离贾珩的天子,林如海面色涌起一抹古怪,而后,又与崇平帝说了一会儿户部的事儿,见时近黄昏,也不再多留,起身告辞。
  崇平帝也没有再在内书房批阅奏疏,而是吩咐着内侍摆驾坤宁宫。
  坤宁宫
  傍晚时分的坤宁宫,彤红晚霞披落在轩峻、壮丽的殿宇之上,琉璃瓦在霞光照耀下,瑰丽梦幻,美轮美奂。
  殿中,一袭朱红衣裙,云堆翠髻的宋皇后,正在与容妃叙话,明日恰恰是宋皇后的寿诞,赶着端午节,宫中准备着各色的菜肴以及各种活动。
  几个年长的女官向着宋皇后介绍完宫中近来的安排,然后徐徐而退。
  沉氏坐在下首的绣墩上,一身浅黄色绫罗衣裙,螓首蛾眉之下,面如小月,眉眼婉丽,有着江南大族的温婉可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