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红楼之挽天倾 第1108节

  贾珩道:“圣上,臣在平虏策中还提到,女真建官立制,亡我之心不死,如今不过是他们的权宜之计,臣刚刚听到,女真打算入侵察哈尔蒙古,到时我大汉彼时是不是要因和约而勒兵不前?”
  崇平帝闻言,目光一紧,沉声说道:“察哈尔蒙古?”
  贾珩道:“察哈尔蒙古王庭原本就在苟延残喘,一旦落入女真之手,我山西大同、太原重镇就将直面虏锋,如北宋一般,关中之地再无山河屏障,如果我与女真达成和议,彼等明年定会再启战端。”
  崇平帝冷声道:“女真真是狼子野心!”
  不说其他,单凭这一条,和谈之论,不足为取!
  贾珩又说道:“如果放归多铎,女真通过本来就可休战的和议之言,拿回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而我大汉军心士气势必受挫,天下南北之士必定大失所望,此汉虏不两立!”
  崇平帝闻言,面色微震,道:“好一个汉虏不两立!”
  目光咄咄,郎声说道:“朕也是此番打算,女真当年不过是臣服我大汉的番邦,窃据辽东,沐猴而冠,我大汉岂能与其修约言和?等会儿,朕要问问这女真亲王为何犯我大汉?”
  正如贾珩所料想的一样,这位天子对于“执虏酋问罪陛前,指斥其非”这等事,有着莫大的兴趣。
  君臣二人说着话,拾阶进入殿中。
  熙和殿中左右两侧已经布置了酒宴之桌,便于以后的百官用宴。
  随着时间过去,内阁以及军机处、五府六部寺监的的官员纷纷到达宫苑,按着品阶徐徐进入殿中,向着崇平帝见礼。
  崇平帝此刻正襟危坐在金銮椅上,握着两侧扶手,下方群臣以内阁和军机处分成文武两班,以贾珩、南安郡王为首行礼参拜,山呼万岁。
  崇平帝面色和缓几分,微笑道:“诸卿都平身罢。”
  “谢圣上,万岁万岁万万岁。”下方朝臣纷纷行礼谢恩,起得身来。
  崇平帝目光逡巡过下方一众朝臣,沉吟说道:“永宁伯这次前往江南办差,一战大胜虏寇,生擒女真亲王,劳苦功高,不得不赏,戴权传旨。”
  说到最后,这位帝王冷冷瞥了一眼杨国昌,心头隐隐涌起一股不好的回忆。
  经过前一段时间的斗争,关于贾珩封赏的爵位,正好在贾珩到京的前两天也终于尘埃落定。
  贾珩封侯,这满朝文武都没有异议。
  不封侯,天下之人的吐沫星子都能将庙堂衮衮诸公淹死。
  但究竟是几等侯,这就大有讲究,故而在贾珩前来长安的路上,在内阁的武英殿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激烈的争论,直到前天这场争论才彻底终结。
  或者说是身为内阁首辅的杨国昌极力反对,甚至某种程度上赌上了政治生命。
  如果内阁首辅反对,那么六科给事中封驳了奏疏,就会变得很难看,所以此事加上太庙献俘,一下子成了内阁中争论不休的话题。
  杨国昌认为封三等侯足以酬功,否则不足弱冠的侯爵,将来再立了微薄之功,是不是还要封公,封王?
  永宁伯年岁才多大?年纪轻轻,就一副权臣之势,岂是君臣长久之相?
  崇平帝自然龙颜不悦,阴沉着脸不说话,但杨国昌这次是铁了心,要以逆耳忠言,上报君王一片知遇之恩。
  至于韩癀和赵默等人,倒是觉得三等侯实在有些寒碜人。
  倒好像是不情不愿给与一般。
  韩癀和赵默两人因此提议晋爵二等侯,既有保全之意,又不至薄待功臣。
  但崇平帝仍不满意,在经过一段时间僵持以后,询问恰巧从山西河东盐场,整饬盐务归来的户部侍郎齐昆,询问江南战事情由本末。
  在崇平帝目光逼视之下,齐昆硬着头皮,倒是说了一句公道话:“当是时也,敌虏势胜,江北大营水师新败,金陵军民士绅人心惶惶,迭逃城外,乱作一团,金陵故都直面虏锋,危在旦夕,永宁伯前后两战皆胜,如不封一等侯,难以服众天下。”
  由是内阁的这场争论,以齐党干将的“秉公之言”彻底终结,才没有再等着贾珩到来京城以后,功爵还未定这样的笑话出现。
  至于改封其他封号,反而没有必要,没有在与女真大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前,倒是不用改封封号。
  而且根据大汉典制,都是两字侯,一字公。
  比如什么平原侯,襄阳侯,忠靖侯……如此等等。
  如果是封以公爵,那时候肯定是要封为一字公爵。
  崇平帝目光掠向那身形挺拔的少年身上,面色带着几分和缓。
  这满朝臣工又岂会知道他的布置,一门兼祧……三房,那时候,世袭罔替的郡王就是辽东的奖赏。
  大汉东西南北四位郡王,还差一位郡王。
  “永宁伯接旨。”戴权此刻白净的面皮上现出肃穆,举起一封绣以黄龙的绢帛,象牙白的玉石轴杆质地温腻。
  贾珩以大礼参见,拜道:“微臣接旨。”
  此刻,群臣也都听着传旨之言,有一些人也在好奇究竟给永宁伯封着几等侯。
  贾政在通政使程信身后,此刻这位面如冠玉的政老爹,攥着笏板的手几乎都微微出汗,竟是比贾珩还要紧张。
  秦业苍老目光中也带着几分期待。
  秦可卿已是伯爵夫人,下一步就是侯爵夫人,如诞下麟儿,可以说尊贵已极。
  大明宫内相戴权面色庄重,“刷”地一下展开绢帛,高亢而响亮的声音在熙和宫中响起,说道:“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安夏御夷,国家必赖折卫之左,分茅胙土,朝廷不吝爵赏之隆……军机大臣、太子太保兼兵部尚书、检校京营节度副使贾珩,志行纯恪、才识敏明,自领皇命南下金陵以来,兢兢业业,如霆如雷,两定虏寇之乱,力擒虏王,威震夷狄,功莫大焉于社稷……人主统御天下,赏罚不明则百事不成,赏罚若明而四方可行,特晋爵为一等永宁侯,赐丹书铁券,以彰茂绩殊勋,钦此。”
  杨国昌听着戴权念诵的圣旨,手中攥着的象牙笏板不由用力几分,面色阴沉如冰,哪怕早已知道这封圣旨的具体内容,但心头仍有些愤愤难平。
  天子宠信奸佞,不纳忠言,韩癀媚君乱国,尺寸之功而得封侯一等,这样的圣旨岂得通过?
  还有言暄……
  杨国昌苍老眼眸跳了跳,余光瞥了一眼身旁自家的学生,心头不由叹了一口气。
  罢了,天子宠信小儿,大势在彼,言暄如今蛰伏起来,将来再重振齐党。
  韩癀见着这一幕,与一旁的刑部尚书赵默交换了个眼色,心头都涌起一股五味杂陈。
  这封诏书自是在他的妥协下得以通过,力擒女真亲王,封侯一等,至于封无可封,那时候说不得能加快天子对永宁伯的猜忌。
  下一次封公?封王?
  天子很快就会发现,永宁伯功高震主,封无可封,那时候就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之时!
  此刻的二人还不知道崇平帝已为贾珩想好了其他法子。
  岑惟山、方焕、颜宏等浙党中人脸色都有些不好看,心头涌起一股厚厚的阴霾。
  武勋势大,而且还这般年轻,将来如何是好?更不要说,这贾子玉在南省做的那些事儿,欺压文臣,威服自用,已现权臣之相,虽现在乖顺侍上,但天子百年以后,彼正是权倾朝野,何人能制此子?
  贾珩听完圣旨,面色微顿,面颊带着潮红,声音已有几分哽咽,拱手道:“微臣谢圣上隆恩,万岁万岁万万岁。”
  一等侯,他受之无愧!
  这一路从中原方凯旋回京,刚下马来,就匆匆赶往江南,整饬盐务,重整南军,荡寇平虏,苟利国家社稷,不避祸福毁谤,罢人、治人、杀人,一等侯实至名归!
  更不用说以番薯为大汉抑制住了此起彼伏的内乱之忧。
  但远远还不够,现在的朝堂之中,有多少正在不怀好意等着他倒台,对他各种诋毁猜测,如今离他宰制山河,独步天下还有太远太远。
  权势还是不够!
  此刻,下方的贾政听到圣旨揭晓,心头也涌起一股欣喜,看向那叩谢圣恩的少年,目光一时间有些恍忽。
  荣宁两府,贾氏一门立族百年,已现颓势,幸得子玉为贾家麒麟,横空出世,纵他身死也可告慰贾家列祖列宗了。
  秦业脸上同样见着欣喜之色,也回忆着一二年的往事。
  忆昔少年赶着驴车前来,与可卿成婚,可卿那丫头当时听了两个丫鬟的挑唆,一开始还有些看不上这个女婿,还想悔婚,得亏他当初守信践约,否则,此时此刻又该是何等际遇?
  封侯,封侯!在整个大汉勋贵之中,开国勋贵之中也才四王八公十二侯,而太宗朝的功臣最高也才是侯爵,侯爵之尊崇、稀有可以想见。
  而且崇平一朝,不得不说相当遗憾,没有人因军功封侯,这也说明崇平一朝的武功不足。
  可以说,贾珩至此进入大汉高级勋贵的行列,以一等永宁侯领军机大臣,掌锦衣都督,加兵部尚书衔兼太子太保,可以说这才是真正三位一体。
  第853章 贾母:一等侯……(求月票!)
  熙和宫
  随着贾珩接旨谢恩,整个殿中原本屏气凝神倾听,一片寂静的众臣,也将目光收回,看向那器宇轩昂,英气逼人的少年,面色涌动着复杂之色。
  这也太年轻了,年轻的过分!
  当然,年龄问题并不足以让一些官员诟病,如果说年轻,那北静王还是世袭罔替的郡王,继承郡王之时也不过二十出头。
  不过,继承而来的王爵,比这种通过一步步拼杀而出的爵位自然不一样。
  所以杨国昌之忧,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南安郡王见着这一幕,心头冷笑连连。
  暗道,少年得志的冠军侯,可是英年早逝的,将来之事,尤为可知。
  不过是封侯而已,离郡王还远着呢!
  崇平帝看向下方的贾珩,目中带着几分激赏,说道:“子玉入座吧,南征的有功将校,子玉这两天会同军机处、兵部拟定一个有功名单来,该封爵的封爵,该升赏的升赏,不要亏待有功之臣!”
  贾珩连忙再次道谢,而后才在桉后落座下来。
  而后,殿中群臣也都陆陆续续在桉后落座,这场庆功之宴才刚刚开始。
  贾珩落座下来,面上神色重又恢复平静,起码落在外人眼中全无得意忘形之态,与一旁的军机大臣施杰低声交谈。
  一副小马哥面对大马谦逊的模样。
  崇平帝道:“子玉,那女真虏酋害我士民,朕倒要问问他,当年女真臣服我朝,为何背信弃义,降而复叛?”
  说着,看向贾珩,道:“子玉,将那女真亲王押送过来,朕要亲自问罪。”
  下方正在落座准备拿起快子的群臣就是一愣,面色微变,看向那位中年皇者。
  贾珩起得身来,整容敛色,拱手道:“圣上,微臣以为今日为喜庆吉日,倒也不宜杀人。”
  群臣:“???”
  此言一出,朝中群臣都是一惊。
  不宜杀人?这是要来哪一出?
  贾珩说完,拱手落座。
  怒斥贼酋这种事儿,还是需要好好谋划一番,如今刚刚返回京里,等到朝会之上天子再做怒斥会好一些,而且最好是和议之争以后,当着女真使者的面,推出午门斩首,然后以其首级告慰太庙。
  崇平帝看向那目光坚定的少年,隐隐明白什么,说道:“子玉之言在理,今天是喜庆日子,也不好败坏了诸卿的心情。”
  杨国昌这会儿脸色明晦不定,苍老目光垂下看向杯中转着圈儿的酒水,思量着贾珩之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