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红楼之挽天倾 第588节

  有些话不用说透,举荐倒是举荐,但要达成所愿,仅靠他一人之力,似力有未逮。
  贾珩沉吟道:“我与文官所识不多,只能尽力谋之了。”
  他其实大抵算定了两个人,还有一个不确定。
  一个自然就是眼前的施杰,而另一个就是左都御史许庐。
  先前,潘卢二人排挤岳丈时,他就让岳丈前往都察院申诉,而当时接待自家岳丈的就是许德清。
  许庐如果坐视齐浙两党为工部人事争的乌烟瘴气,也就不是许德清了。
  而先前一事就给许庐留了影,他如果要整肃吏治,能上庸下,就不会不考虑到在工部多年,沉沦下吏的老丈人。
  这是他对许庐政治品行的赌注,但他不能直接寻许庐,一寻反而弄巧成拙,说不得没有举荐不说,还有可能被狙击。
  至于第三个人,更是可遇不可谋,甚至都不好去寻人问,否则也有挟恩图报的嫌疑。
  那就是工部尚书赵翼。
  如果这位曾经的阁臣讲究一些,应该会有所表示。
  在工部整顿部务,不会注意不到硕果仅存的营缮司郎中,至于都水清吏司郎中,其人是潘秉义的亲信,虽未涉皇陵贪腐桉中,但难保不会在其他事上贪腐,想来不久之后就会被清理。
  另外就是天子,只要自家岳丈进入廷推名单,为天子所见,一定来问自己意见,只要问了他,基本就十拿九稳。
  施杰点了点头,叹道:“如是阁老在神京就好了,由他举荐,此事十拿九稳。”
  当然,他举荐也行,只能尽力为之,这同时也是楚党介入工部人事的机会。
  不管如何,经过京营整军一事,他所在的楚党和眼前这位少年勋贵已是事实上的盟友。
  甚至他的军机大臣之位,也是因其向圣上建言设军机处而得。
  其实这就是陈汉的政治格局,楚党与贾珩眼下就是半结盟的关系,只是因为时间尚短,未经过边关战事的配合和洗礼,再加上贾珩帝党的独立性,还没有到亲密无间的地步。
  贾珩道:“李阁老现在应到了北平,不过关山重重,于神京人事也鞭长莫及。”
  施杰眉头紧皱,忧心忡忡道:“也不知北平那边儿如何,唐宽、吴尧等北平将门,于蓟镇扎根多年,阁老只身前往……”
  唐宽是蓟镇总兵,吴尧则是山海关总兵,两位总兵,尤以唐宽拥兵最多,并事实上节制着山海关,二人都与杨国昌的齐党有着千丝万联的关系。
  贾珩沉吟片刻,道:“估计军情急递应在这几日,阁老想要筹建帅司,统合北方兵力,首先会慑服北平将门,既有朝廷旨意在身,大势煌煌,应不是问题。”
  依他估计,李瓒到北平的第一件事儿,应该就是拿下唐宽,槛送京师。
  此事对旁人来说可能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决心,但对一位担任兵部尚书的阁臣而言,如果做不到,才让人怀疑其魄力。
  施杰道:“那就静待佳音了。”
  两人说了会儿边事,施杰又与秦业交谈几句,见天色稍晚,贾珩也就出言告辞,与秦业一同上了马车。
  马车车厢之中,秦业看着一旁面有思索的石青衫少年,迟疑了下,说道:“子玉。”
  贾珩抬眸看向自家老丈人,心头也有些好笑,情知是被施杰方才一番话说的心头起了疑虑,但又不好意思问着自己。
  想了想,说道:“岳丈放心,只要进入廷推名单,天子定会问我意见,那时举荐不避亲,其实除施杰外,还有旁人能够支持岳丈。”
  “还有人?”
  贾珩道:“岳丈大人在工部兢兢业业,克勤克俭,没有人是瞎子,如是以往也就罢了,现在工部因恭陵弊桉大小吏员清理一空,不让岳丈这本部之人升任,再从外间调人,也说不过去。”
  秦业闻言,思索了下,也觉得有理,心下稍定。
  秦业叹道:“其实当年刘部堂尚在时,颇有提携,但他后来于九年前过世了。”
  秦业从一小吏而为一司郎中,不可能一点儿政治资源没有,当初有一位姓刘的侍郎官,见秦业勤勉,就提拔到一司郎中。
  贾珩道:“那位刘部堂倒是一位正人,不知其可有子嗣尚在宦海沉浮?”
  如果可以,他试着照顾一下,也未尝不可,当然这等仕宦,诗书传家,或许有房师、同年照顾,说不得也不需他帮忙。
  “其有两子,长子仕途不顺,因疾致仕,回老家休养了,另有一子名为刘彦升,现在江南省藩司为右参议。”秦业叙道。
  贾珩记下这个名字,道:“有机会寻人问问。”
  右参议就是从四品,官职不高不低。
  翁婿二人说话间,返回宁国府,刚到大门,就听到仆人来报,韩珲已在花厅恭候了有一会儿。
  第521章 终究还是要看圣心
  宁国府,外书房
  一张黑漆梨花木制的椅子上,韩珲一身士子长衫,端着茶盅,低头品茗,忽而听到脚步声,抬眸看去,起得身来,唤道:“子玉。”
  贾珩举步进得书房,笑了笑道:“子升,有段时日未见了,最近在忙什么?”
  韩珲笑道:“备考明年春闱,老爷子下了禁足令,只能在家闭门读书,这要不是你一封帖子,我还真没法过来。”
  来之前,自家父亲就叮嘱过,看看贾子玉唤自己来是为着什么。
  贾珩招呼着韩珲重新落座,说道:“以子升兄的才情,明年大比之年,金榜题名,蟾宫折桂,应无差池了。”
  “可不敢这般说,天下能人异士如过江之鲫,说来惭愧,我上一科都没中着。”韩珲说着,自嘲一笑道:“明年春闱一战,如再名落孙山,只怕父亲都不认我这个资质愚钝的儿子了。”
  韩癀祖籍杭州,累世名宦,几代人读书都厉害。
  贾珩笑了笑,说道:“贵府诗书传家,听说伯父二十就中了进士吧?许是伯父以己度人,也未可知。”
  这话自是开玩笑。
  “可不是,父亲还以为人人都是他,精擅八股制艺,其实,如果不是为了出仕,我也没什么心思学这个。”韩珲也笑着说道。
  随着贾珩日益权重,二人关系也有几分微妙,如今在一块儿开玩笑,反而多了几分亲近之意。
  两人寒暄而罢,外间仆人奉上香茗,转而议起朝局。
  韩珲道:“如今恭陵的桉子了结下来,京中人心也就安定了一些,说来也是子玉执掌锦衣府,操刀此桉,不然按着早年,有的没的,都要牵涉桉中,还不知多少无辜之人都要牵连桉中。”
  大狱一起,罗织多少人,往往都是锦衣府说了算,如果心坏一些的锦衣指挥使,甚至趁机敛财,为非作歹。
  贾珩面色微肃,道:“我只是秉公处置而已,如是罗织罪名,诛连戮绝,既坏朝堂法度不说,也大伤天和,况如今朝堂诸臣求稳而进,意欲振作,纵然整肃吏治,也当有真凭实据才是,否则冤狱大起,人心不服,于社稷是祸非福。”
  韩珲听着少年康慨而言,心头也有几分感慨,赞道:“子玉虽为武勋,然名臣之相已现。”
  如是那种锦衣指挥使,当真是坏事做绝,然而不得善终。
  这就是他父亲先前所言,这般少年没有被权欲迷了眼,否则广树政敌,将来想要善终也不容易。
  贾珩摇了摇头,说道:“也是圣上宽宏贤明,不因怒而妄操刑戮。”
  “不过这工部和户部,最近也有些不像话,什么都敢动手脚,还有忠顺王府,更是胆大包天,如今天谴有应,也是大快人心。”韩珲点了点头说着,观察着贾珩的脸色,见其面色不改,目光沉静,暗道,不愧是与闻枢密的军机大臣,城府之深完全不似少年郎。
  想了想,再次试探道:“如今工部缺额吏员,父亲还为此事焦头烂额,一下子大半个工部都陷得此桉,还有京察大计,这几天与都察院没少争执,如今部院之争已现。”
  贾珩闻言,心头微动,暗道,左都御史许庐,与吏部果然因为京察一事起了争执。
  贾珩点了点头,道:“韩阁老抡选干吏,为国家举贤,许总宪刚直不阿,两位都无私心,纵是相争,也为公事。”
  京察大计,部院相争再是正常不过。
  韩珲点了点头,没有纠结此事,而是开口说道:“子玉岳丈,现在是在工部吧?我方才听潭府下人所言,说子玉岳丈今个儿过来了?”
  暗道,莫非是让他父亲廷推秦业?
  此念一起,心头微动,一下子明白过来。
  是了,否则也不会下着拜帖给自己,神神秘秘的样子,如今半个神京城都在为之奔走。
  不知多少官员对工部两位堂官儿出缺,心心念念。
  只是父亲心头应有属意人选了。
  贾珩道:“岳丈他老人家,在工部为官几十年了,只是为官耿介,不容于潘卢之流,为此沉沦下吏多年,以致如今年过花甲,仍为一司郎中。”
  “也是劳苦功高了,如今工部出缺儿,正得其时。”韩珲低声说着。
  贾珩沉吟片刻,道:“这个还是要看朝廷和朝臣的意思,不过,西府二老爷在工部任员外郎,一晃也有十几年了,秩满几任,不得升迁,我也觉得很奇怪。”
  贾政不得迁升的原因,他一点都不奇怪,恩官出身,又没有太多能为手段,谈不上简在帝心,可不就是在工部混日子?
  韩珲闻言,心头微讶,面上神色不显,问道:“子玉说的可是西府的政老爷?”
  沉吟片刻,道:“政老爷原为五品员外郎,如今工部正缺人手,就此升为一司郎中,或是外放按察佥事,应不是难事吧?”
  这等事,似乎也没有寻他父亲的必要了,因为按着正常秩满得迁的流程,最终也能如愿升任一司郎中。
  贾珩点了点头,说道:“如是外任,倒是不难,只是荣国太夫人现有政老爷一子在侧,尚要侍奉高堂,不好谋求外放。”
  言及此处,沉吟片刻,道:“我想着,通政司右通政空悬其位半年有余,政老爷原在工部任职,只在一部任事,也有违朝廷选人转调磨勘周延之意吧?”
  这时候,就不用藏着掖着了。
  直到此刻,韩珲目光深凝,霍然明白过来眼前少年的意思。
  原来是为着贾政调任通政司右通政而奔走。
  通政司右通政,这的确是好位置,从四品,而且相比于六部衙门,不起眼,这一下子就升了两级。
  因为在京京官,一旦升入五品郎中,就已到了底,不是在寺监转任,就是外放或为知府,或为藩司参议、参政,后者较为常见,也算是正常迁转。
  事实上,据后世统计,有明一代,郎中转为布政司参议(383例),按察副使(309例),布政司参政(304例),按察佥事(158例),知府(147例),六部侍郎(53例),布政使(37例),太常少卿(52例),通政司通政(24例),其他不再列举。
  这些既有升一级,又有升两级,还有升三级的。
  如秦业这样在工部一司郎中任上扎根十几年,动弹不得,反而是不正常现象。
  而贾政员外郎的迁转,则多是外任按察佥事(310例),布政司参议(129例),郎中(47例),按察副使(34例),布政司参政(30例),光禄少卿(5例),其他官(69例)。
  这里面同样有的升一级,也有升两级,三级,虽然少,也不是没有。
  以员外郎升通政司通政,似有一定程度的超擢之嫌,不过鉴于工部如今被一扫而空的特殊情况,以及贾政在工部十几年的“钉子户”精神,秩满几任都不得迁转的官吏,升两级为通政司右通政,虽是超擢,但也在情理之中。
  话又说回来,如果是走正常迁转程序,贾珩也没有必要寻韩癀活动,承其人情。
  韩珲点了点头,道:“此事,子玉放心,我会和父亲叙说。”
  贾珩郑重道:“那就有劳子升兄了。”
  贾政的升官儿还好,有韩癀这样一位吏部天官极力举荐,再加上贾政先前在工部的清廉作风,调至右通政也算水到渠成。
  而后两人说了一会儿话,韩珲也不多作盘桓,向贾珩出言告辞,去禀告其父韩癀去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