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红楼之挽天倾 第247节

  他前世在边防从军,对如何练兵倒是不陌生,但想要训练一只听从指挥、能打胜仗、纪律严明的兵卒,还是需要花费一番心力的。
  整个练兵过程,还不能假于人手。
  “回去也需要往军中填充一些家将,比如从讲武堂中寻一些愿意从军的贾族子弟,共同训练,还有军械之事,回京之后,要去军器监看看,千头万绪一般。”
  正在贾珩思忖之时,忽地帐外军卒的声音,打断了思绪。
  “大人,宋参军来了。”
  贾珩唤了一声,搁了手中的笔,抬眸看向从军帐外进来的宋源,问道:
  “都妥当了?”
  宋源笑道:“大人,都布置好了,有功将校也各有录名事迹,就等大人前往授功、赏银。”
  贾珩点了点头,离座起身,沉声道:“我这就过去,虽然晚上诸将校庆贺,但也不能放松警戒,着亲兵往来巡弋。”
  说着,也是离了中军营帐,前往对有功将校进行授功奖赏,此举自是为了培养荣誉感和归属感。
  是夜,果勇营军心欣悦,欢呼沸腾。
  玉兔西落,金乌东升。
  不知不觉就是一夜过去,第二天,清晨。
  打点好行囊的果勇营八千步骑大军,列队严整,在华阴城外打起旗幡,整装待发,相比初至华阴县,士气多少有些萎靡,此刻士气高涨。
  因为还有五军营左右哨帮助华阴县百姓修补房屋,还要处理一些手尾。
  然而也不知是谁,提前知道了贾珩将要还京的消息,华阴县百姓自发出城相送,万余华阴的黎民,在官道两旁围拢的水泄不通。
  薛家的车队这会儿显然也装点好行李、箱子,准备启程。
  薛蟠用罢了早饭,上得二楼,道:“妈,妹妹,该启程了,珩表兄那边儿都出发了。”
  “好了,这就出来了。”里间薛姨妈的声音传来。
  就在这时,却听得楼梯处急促的脚步声,家仆上来禀告,上气不接下气,道:“大爷,这会儿走不了,城门口被堵住了,华阴县的百姓都相送官军呢,人山人海一样,我们等半个时辰再启程。”
  刚刚在丫鬟、婆子簇拥下,走出厢房的母女二人,听着外间的话,就是面面相觑。
  第267章 神京城外
  客栈之中
  宝钗和薛姨妈闻听外间薛蟠之言,对视了一眼。
  “乖囡,这是怎么一回事儿?”薛姨妈凝了凝眉,问道。
  宝钗轻轻摇了摇螓首,杏眸中闪过一抹疑惑,表示自己也不清楚。
  这时,薛蟠已举步入得厅中,急得团团转,道:“妈,妹妹,表兄那边儿说是华阴的老百姓为大军送行,堵住了城门口。”
  薛蟠心头也有一些不爽,这些华阴百姓没事儿凑什么热闹?
  薛姨妈也一时没了主张,看向宝钗,
  宝钗纤声道:“妈,不妨先打发了人过去盯着,等人群散开一些,咱们再动身,不然人挤人的,省得手忙脚乱的。”
  城门口被堵得水泄不通,如果还是大车小车的紧随其后,就容易出乱子。
  薛姨妈心绪一定,点了点头,笑道:“是这个理儿。”
  说着看向薛蟠,吩咐道:“蟠儿,派人去盯着,待人群散了一些,咱们再启程,倒也不急这一时半刻的。”
  薛蟠应了一声,正要离开。
  忽在这时,外间一个婆子,来到回廊下,说道:“太太,那位珩大爷打发了亲兵过来,让太太等半个时辰再启程呢。”
  其实,贾珩也没想到华阴百姓会来送行,只得立刻着军兵维持秩序,以防发生踩踏、混乱。
  另外倒也想起薛家三口,若赶着车往城外来,不定再出什么事儿,就吩咐了亲兵,过来叮嘱薛家不必急着动身。
  薛姨妈脸上重又现出喜色,看向宝钗与薛蟠,道:“那咱们再等一会儿就是了。”
  薛蟠笑道:“妈,我就说表兄是个有心的,不过,这么多百姓过去送表兄,也不知是怎么个说法?”
  这话一出,薛姨妈将征询目光看向宝钗,笑道:“乖囡,你读的书多,可知道这里的门道儿?”
  宝钗默然了下,轻声道:“听说官员离任,有送万民伞、遗爱靴的,但罕有听百姓万人空巷,去送领兵大将的,想来,应是表兄剿灭了贼寇,还一方太平,百姓感恩,都去欢送?”
  其实,她心头隐隐怀疑是华阴县官吏鼓捣出来的名堂,无非是打着巴结、讨好那年纪轻轻就位高权重的珩表哥的主意。
  “可从昨日来看,那位珩表哥性子清冷,这讨好倒也未必合他的意了。”
  饶是宝钗洞明世故,一时间也没有弄清缘由。
  因为与其“常识”相违,至于昨日放下车帘后,又没有见着军民互助的一幕,自也无从推测缘由。
  薛姨妈笑了笑道:“这倒是奇了,为娘也听过官员离任,似有送万民伞这回事儿,但都是一方父母官,给领兵大将的的确没听过。”
  薛蟠笑道:“妈,别乱猜了,我去看看。”
  分明是想过去凑个热闹。
  薛姨妈脸色倏变,急声道:“蟠儿,外面乱糟糟的,如何好去?别是让……人磕着碰着了。”
  想说着仔细别让花子拍了去,但一见自家儿子的大脑袋,还有五大三粗的体格,就将后半句话咽了回去,连忙改口。
  薛蟠笑道:“我带着小厮过去,不打紧。”
  说着,也不多言,拔腿就走。
  薛姨妈急忙唤了一声,但见着一溜烟儿跑没影的薛蟠,也有些无可奈何。
  “妈,先坐这儿歇会儿罢。”
  母女二人坐在厅中,又是静静等了一会儿,叙着话。
  约莫小半个时辰,就见得薛蟠已然去而复返,满面春风说道:“妈,妹妹,你们猜怎么着?”
  薛姨妈凝了凝眉,嗔怪道:“你这孩子,少卖关子。”
  薛蟠哈哈大笑说道:“那些百姓都是去送表兄去的,那人山人海的,这会儿才散,听说是表兄手下的军卒,剿了寇,不扰民不说,还帮着老百姓干活,您说奇也不奇?”
  薛姨妈闻言,面色怔了下,诧异道:“还有这回事儿?”
  “咱们昨个儿进城时,我原就瞧见了,当时还纳闷儿,怎么一些穿着号服的兵卒,在帮着人修房子。”薛蟠笑道。
  薛姨妈道:“这也没什么可稀奇的吧?咱们在金陵时,若是街上沟渠堵了,官府的公人也领着一帮人过来疏通的,乖囡,你说这是什么说法。”
  宝钗闻言,杏眸闪了闪,眸光焕彩,柔声道:“那是差人征发的徭役,妈可见过哪家的房子塌了,官府让公人亲自修的?更不要说是这些拿刀弄枪的了。”
  心头也有几分惊讶。
  她方才还猜测是华阴县官吏为讨好珩表哥,故意在涂脂抹粉,不曾想……
  “这是古之贤臣、名将之相。”宝钗思忖道。
  这种事例一般只能在史书上看到。
  薛姨妈面上现出笑意,道:“也是,那些当兵吃皇粮的,怎么舍得弯下腰干这些,可见,你表兄是个有大能为的。”
  宝钗螓首点了点,并不多言,只是心底不由想起那位面色澹然,威严肃重的少年。
  薛蟠笑道:“能为还用说?你们是没见着,那手下兵马排得长龙一样,一眼都见不着头儿。”
  说到这里,薛蟠眼珠子一转,忽地一拍大脑袋道:“坏了。”
  顿时,就让薛姨妈心头一惊,道:“什么坏了?”
  “咱们也赶紧动身才是,别落在表兄身后太远。”薛蟠急声道。
  薛姨妈也为薛蟠的一惊一乍弄得又气又好笑,她方才还当是什么,道:“那你还杵在这儿,还不赶紧准备车马去!”
  薛蟠笑呵呵去了。
  薛家三口重又登上马车,循着贾珩率领的果勇营大军,向着神京而去。
  却说贾珩这边儿,在一众华阴县百姓的目送下,率领果勇营大军,沿着官道向着神京行进。
  骏马之上,宋源落后半个马头,目带忧色地看向贾珩,欲言又止。
  贾珩感受到目光注视,笑了笑道:“宋先生有话和我说?”
  宋源斟酌着言辞,缓缓道:“大人,百姓夹道欢送,人望众瞩,一旦传扬出去,只怕引得一些宵小攻讦……”
  贾珩沉吟片刻,低声说道:“于地方有着功绩的督抚离任,万民相送,依依惜别,也未见这些封疆大吏如何,况我一个三品武官?说来,我也没想到华阴县父老竟有如此盛情。”
  他现在还没有到权倾天下,位极人臣,需要自污避祸的地位。
  别说是他,就是那些谥号文正的宰辅,位极人臣,也不必全然仿效萧何自污。
  不是哪个皇帝都是老流氓刘邦。
  再说,开国之初的相国和王朝中期的宰臣,也不可同日而语,一味萧规曹随,不过是东施效颦,徒惹人笑。
  况且,在庙堂衮衮诸公眼中,这些泥腿子的声望,自是远远不如士林声望。
  因为这些沉默的大多数,都是官僚阶层不放在眼中的“愚民”、“泥腿子”,没有任何话语权。
  即所谓,“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宋源闻言,见贾珩胸有成竹,心下稍宽,也不再说什么。
  果勇营大军浩浩荡荡,向着神京城迤逦而来。
  而就在贾珩中军之后里许之地外的官道上,薛家的车队也于后坠行着。
  薛蟠骑着高头大马,昂起一颗大脑袋,望着前方远处如林旗幡,心头欢喜不胜,大脸盘子上笑意繁盛,凑近一旁的马车,隔着车窗对着薛姨妈,说道:“妈,你看前面这几万大军,倒是像给咱们开路一般啊。”
  薛姨妈:“……”
  贾珩都是没有想到,没有让亲兵护送薛家三口,还能被如此解读,只能说薛大傻子的脑回路,迥异旁人。
  时光匆匆,不知不觉就是两天时间。
  果勇营大军从华阴县城出发,中途在渭南县县城外稍作休整,终在第三日半晌午行至长安城外的灞桥。
  而贾珩班师的消息,也随着一日一日派来军卒入京往兵部衙门禀告行程,以及过往驿站驿卒的急递,为神京城所知。
  大明宫,偏殿之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