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朕能走到对岸吗 第353节

  因而他并没有端起那碗酒,而是不动声色地问道:“将军有何事吩咐?”
  “呵呵,一件小事罢了。”
  吕布摆了摆手,然后语重心长道:“文远啊,我麾下虽然猛将如云,但你的才能绝对是第一等的。”
  “论起冲锋陷阵,我强过你;但论起练兵统兵,你的才能要远胜于我。”
  “你也知道的,陛下让我来接手那三万黑山军,但奈何我不擅长练兵之道,这方面你比较强。”
  “所以我打算把两万人分到你的麾下,日后就由你来负责统领,如何啊?”
  既然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那就把问题甩给别人。
  这就是吕布想到的计谋!
  一旁的陈宫闻言微微侧过头去,几乎难以忍住上扬的嘴角,差点笑出声来。
  “分给我两万黑山军?”
  张辽一惊,显然没想到吕布会这么说,但他的眼光和心智何等出众,很快就明白了吕布是打的什么算盘。
  这是一个大坑!
  黑山军要啥没啥,有铁甲穿的都属于精锐中的精锐,绝大部分甚至连布甲都没有。
  分给两万黑山军,他不仅要负责训练,还要想办法搞装备。
  除此之外,吕布是他顶头上司,一旦他把武器装备给搞好了,吕布想把这些兵马调走完全就是一句话的事儿!
  想明白个中干系之后,张辽端起酒碗喝了一口,幽幽的说道:“将军让我来练兵自是没什么问题的。”
  “不过武器装备我可不负责,将军得自己想办法为他们准备,我只负责练兵。”
  见自己的小心思直接被张辽戳破了,吕布的脸色瞬间拉了下来,劈手夺下张辽手里的酒碗,没好气地道:
  “别喝了。走走走!快走快走!”
  “好嘞。”张辽二话不说就起身离开了。
  等张辽走后,吕布抬手将那碗没喝完的酒水给饮尽,脸色十分郁闷地向陈宫问道:“文远小子怎么变得这么精明?连我这么绝妙的计谋居然都被他看穿了。”
  “公台你说他是不是瞎蒙的?”
  “啊对对对,将军说的没错,文远就是瞎蒙的。”
  陈宫努力憋笑,脸上的肌肉都快要抽搐了,趁着自己憋不住之前,赶紧走出营帐。
  离开营帐之后,他的脸色又是一变,眼神当中,充斥着浓浓的担忧。
  口中喃喃道:“甄氏对陛下的支持力度实在太过匪夷所思了,比之当年阴家对光武皇帝的支持更加不予余力。”
  “我所料不错,陛下定然是对甄氏做出过一些让他们无法拒绝的许诺。”
  “将军和甄氏,未来谁会成为郭家,谁会成为阴家。”
  陈宫重重的叹了一口气。
  “罢了,天下尚未统一,一切还言之过早。”
  “或许一切都是只是我的猜想。”
  ……
  翌日,邺城正南门。
  朝中群臣们早早地便在南门外等候了,而除了他们以外还有许许多多的百姓在周围聚集。
  捐献已经结束,今天是立碑之日。
  此次捐献钱粮物资数额的前十人,将会得到名字被镌刻在善碑上、流传后世的殊荣。
  除此之外,前五名会得到天子亲赐的牌匾,而第一名更会得到朝廷和天子共同承认的“大汉首善”这一称号!
  人都是喜欢看热闹的,何况是立碑这种大事,再加上天子会亲自出席,所以围观的人格外的多。
  不仅有城内的百姓,还有那些刚刚抵达邺城不久的流民们,他们也都听说了捐献之事,所以纷纷赶来围观,想要看看出钱出粮接济他们的善人到底是谁。
  今日,杨彪、伏完、崔琰、甄氏家主等各个世家大族的代表们全都盛装出席。
  虽然他们没能夺得“大汉首善”的称号,但能登上善碑流芳百世,总比什么都落不到要好。
  袁熙今日自然也出席了。
  如今的他一改往日那意气风发、世族贵公子的模样,穿着相当朴素,看起来十分低调。
  但即便如此依然吸引了许多目光。
  “那位就是袁熙袁公子吧?”
  “要叫大司空!”
  “捐献袁氏所有族产只为了救济百姓,大司空此举堪比圣人啊,令人敬佩。”
  “大汉首善,当之无愧!”
  ……
  周围百姓们对袁熙都是溢美之词,这听得崔琰、杨彪等人心中都感到羡慕不已。
  袁熙这一波捐献直接把袁氏的声名给扭转回来了,在百姓之中获得了极大的善名,说实话半点都不亏。
  但他们只是羡慕,并不嫉妒。
  因为袁熙是拿整个袁氏的财富换的名声,他们是完全不敢这么做的,只有急需挽回袁氏声名的袁熙才会如此行事。
  在众人议论之际,一队羽林卫自城门内涌出、开辟道路,紧随其后的便是天子龙辇。
  “臣,恭迎陛下圣驾!”
  袁熙第一个快步上前,向龙辇行大礼参拜,在场群臣、周围百姓们也纷纷向着龙辇行叩拜之礼。
  刘协走下龙辇,见此淡淡笑道:“地上还有雪,久跪容易着寒,都平身吧。”
  这就体现出说话的水平了。
  只是一句简单的话,但落在群臣还有百姓的耳中,却让他们心中都感到暖洋洋的——这可是来自天子的关切啊!
  “谢陛下!”
  众人纷纷站起身来。
  刘协扫了一眼众臣以及周围的诸多百姓,说道:“今天是立善碑的大日子,不过在此之前,朕想讲几句话。”
  此言一出,全场安静。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刘协身上。
  只见刘协微微一叹,缓缓开口道:“自董贼乱政以来,天下战火不休,诸侯割据。致使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
  “朕身为天子,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刘协说到这里表情也变得沉重了许多。
  “此番朕赦免了几十万黄巾众,朝野对此都颇有微词,此事朕都知晓。”
  “但在朕看来,若不是真的活不下去,他们又岂会造反?若能好好活着,谁有愿意逃入危机四伏的太行山中?”
  “此非他们之罪也。”
  “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刘协的神色激昂,语气也是铿锵有力,带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振奋人心的力量。
  “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他们都是大汉子民,都是我们的同胞,朕有责任让他们活下去。但如今朕刚刚平定袁贼叛乱,国库空虚,朝廷无力安置。”
  “不过值此危难之际,上至朝廷诸公,下至贩夫走卒,皆踊跃捐献钱财物资,只为了安置这些百姓。”
  “你们,才是我大汉真正的英雄!”
  周遭百姓们闻言,纷纷为之动容。
  刘协身为天子,心怀百姓,连曾经造反的黄巾也一视同仁,甚至说出“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这等话来,如此心胸气度,简直是堪比孝文皇帝那样的圣君!
  刘协深吸一口气,笑着说道:“为了表彰功绩,今日朕立善碑,对十五日以来捐献最多之十人的名字镌刻其上。”
  “受到万世传颂!”
  刘协一边说着,一边走到那座被红布给盖着、足足有两人多高的善碑前,然后亲手将红布拽了下来。
  露出上面的一个个名字。
  同时,跟随在刘协身旁的宦官,开始从后到前、高声念出这些名字捐以及他们所捐献的物资数额。
  “第十位,司马氏,司马懿,捐粮一万石!”
  “第九位,荀氏,荀衍,捐粮一万五千石!”
  “第八位,沮氏,沮宗,捐粮两万五千石,柴六千斤,布三千匹!”
  “第七位,审氏,审荣,捐粮两万七千石,柴五千斤,布三千匹!”
  “第六位,董氏,董忠,捐粮三万石,柴一万斤,肉食三千斤!”
  “第五位,伏氏,伏完,捐钱十五万贯!”
  “第四位,崔氏,崔琰,捐粮两万石,羊一万只,安置百姓两万!”
  “第三位,杨氏,杨彪,捐粮四万石,一万斤柴,一万匹布!”
  “第二位,甄氏,甄毅,捐粮两万石,盐五千斤,安置百姓四万!”
  “第一位,袁氏,袁熙,捐献袁氏全部族产——!”
  宦官高声念出所有名字。
  周遭百姓们看着善碑上的那些名字、家族还有那数量惊人的捐献,一个个都赞叹不已。
  “全都是大善人啊!”
  “最少的都捐了一万石粮,这些世家大族们看来也是有些担当和良心的。”
  “哼,与他们何干?若非陛下出面,他们岂会在乎我们的死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